安可人生

5/21小滿到 小心中暑皮膚癢

5月21日是24節氣中小滿,中醫師提醒,小滿到,天氣悶熱潮濕,也正是梅雨季節的開端。明華馬光中醫診所周亞錚醫師指出,氣候逐漸炎熱潮濕,最常受到「暑、濕、熱」的影響,要小心中暑及皮膚癢,而體內易濕熱,也會有食慾不振、腹脹、大便黏滯或解不淨感、身體沉重、倦怠乏力等症狀。

「小滿」源於古人觀察稻榖在此時穗粒初結、尚未飽滿,故稱「小滿」。俗諺說:「小滿天,雨水相趕」,意指此時節降雨頻繁,天氣悶熱潮濕,也正是梅雨季節的開端。周亞錚醫師表示,小滿常見不適症狀包括體內濕熱,「脾為生痰之源」,若傷脾胃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停,便容易形成濕熱困脾的表現。而悶熱氣候使得濕熱上蒸肌膚,容易誘發或加重各類皮膚問題,如濕疹、蕁麻疹、香港腳等,表現為紅腫、搔癢難耐,甚至滲液結痂,讓人坐立難安。

天氣悶熱易誘發或加重各類皮膚問題。(圖片來源/freepik)

隨著氣溫升高,小滿也進入中暑的高風險期。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兩類,兩者皆因暑熱影響人體調節機能,但成因與表現略有不同:

陽暑:多發生於烈日曝曬之後,或是高溫濕悶環境中活動者,症狀包括頭暈、面紅、口渴、大量出汗、心悸、煩躁甚至昏厥。

陰暑:常發生在頻繁進出室內外、溫差大的環境,或為了消暑而過度飲用冷飲,造成汗出不暢、熱氣無法宣洩,困於體內而中暑。常見症狀包括:身體發熱但無汗、四肢痠痛疲倦、噁心想吐、食慾不振、頭暈頭痛等。

針對小滿時節常見的3大不適症狀,周醫師分享3個小滿養生關鍵:

1.健脾胃:扶正祛濕的根本之道

「脾胃為後天之本」,小滿時節宜從調理脾胃著手,增強體內水濕代謝功能。飲食方面可選擇健脾祛濕的食材,如山藥、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等,避免油膩厚味及冰冷食物。

2.去濕氣:暢通氣機、肌膚無癢

若濕熱不解,容易誘發皮膚紅腫、搔癢,飲食宜避免重口味、奶類、甜食等,也可善用薏仁、紅豆、冬瓜等去濕食材。

3.防中暑:外避陽暑,內防陰暑

面對陽暑與陰暑的雙重挑戰,需要慎防暑熱,例如:外出防曬,進入室內冷氣房前先在交界處適應溫度、把汗擦乾以避免劇烈溫差,以及避免過度飲食冰冷之物等,才能真正防範中暑上身。

養生食補:赤小豆薏苡仁排骨湯

【材料】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山藥200克、紅棗些許、排骨400克。

【作法】排骨用熱水燙煮一下,撈起後用清水洗淨。鍋中重新倒入清水,將處理好的排骨、所有藥材以大火煮滾後,轉小火將山藥及排骨煮軟,關火      前加入些許鹽巴調味即可。

【說明】此為《醫宗金鑒》赤小豆薏苡仁湯的變化型。薏苡仁、赤小豆可除濕消水腫;山藥、紅棗能益氣健脾;排骨含豐富的蛋白質,可以平補腸胃。食譜選用較多山藥及排骨健護脾胃,同時調整薏苡仁及赤小豆的比例,避免過度清熱。

【提醒】薏苡仁性偏涼,雖能祛濕利水,體質偏寒者應慎用。若有慢性疾病、孕婦、或特殊體質,建議在服用此類食療前,先諮詢中醫師。

(圖片來源/明華馬光中醫診所周亞錚醫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