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長穎 南華大學生死系社工組助理教授
根據衛福部主計處統計,老人受虐事件逐年攀升,近六年來(2018~2024)老人保護通報案件由14,971件增至28,038件,增幅超過5成,平均每日約76名長者遭通報受虐,顯示問題日益嚴峻。其中2023年通報案件中,施虐者以「直系血親或姻親卑親屬」為主,占比達55%,其中子女、媳婦等家庭成員居多;虐待類型以「精神暴力」為最常見的虐待形式,占比約40%,包括辱罵、威脅、忽視等行為,其次為身體虐待、經濟剝削與遺棄等(衛生福利部,2024)。但筆者始終認為此些數據指為冰山之一角,國內仍有相當多的老人處於受虐或疏忽的情境,但未受到關注與通報。
台灣家庭結構的轉變亦加劇照顧壓力。目前台灣平均每戶人口僅2.52人,照顧人力日益不足,使得照顧責任集中於少數家庭成員,容易引發情緒失控與潛在的虐待行為(內政部統計處,2023)。雖有《家庭暴力防治法》、《老人福利法》等法律保障,實務執行上仍存在盲點與挑戰。
例如,《民法》第1118條之1明定:若受扶養人曾對扶養義務人實施虐待或重大侮辱,法院得依個案情況酌予減輕或免除扶養責任,將扶養義務從「絕對義務」調整為「相對義務」,以保障扶養人之合理權益(法務部,2023)。《老人福利法》第41條也進行修正,強調當老人遭受家屬虐待、疏忽或遺棄時,主管機關得依申請或職權提供保護與安置,並可協助提告與求償。但在實務中,部分扶養人即使生活困難,仍面臨安置費用的追償壓力,反映出制度執行的彈性仍待加強。
國家社會為了改善在快速變遷及經濟壓力下產生的家庭關係,強調「天下有不是的父母」,雖然法律明文規定了奉養父母非天生之責,卻也可能衍生濫用、法條內容不明確、與相關扶養法條競合等問題,加上經濟條件不佳情況下,下一代對扶養上一代的認知可能會有極大的扭轉,甚至利用此條文逃避扶養責任。法律雖有明文規範,惟若無配套措施與大眾教育,仍難有效防治。尤其在經濟壓力與文化轉型下,年輕世代對「孝道」與「扶養」的詮釋亦正快速轉變,甚至有人藉法條規避扶養責任,顯見制度與社會觀念需同步進化。
台灣家庭結構的轉變亦加劇照顧壓力,使得照顧責任集中於少數家庭成員,容易引發情緒失控與潛在的虐待行為。(圖片來源/freepik)
由於下一代直系血親或是配偶是老人照顧的主要提供者,大多數失能的長者必須依賴家人,但許多老人就算受暴也不願提出,主要原因可能包括提告了擔心就跟家屬關係永久破裂、老人礙於面子不敢提出控告、不知從何管道或是向誰提出求救、因老化而出現的行為,不易與是否被虐待做一區分、因文化價值觀的不同,造成人們對虐待有不同的詮釋、專業人員或社會大眾對虐待的認知不足。老人大多不願主動通報及拒絕公權力介入,因此如何讓長者能更容易也願意求助,是防治長者受暴的重要關鍵。筆者認為,老人保護相關服務應涵蓋幾個方向:
1. 加強預防教育與社會意識建構
多數民眾對老年虐待的理解仍十分有限,常將其簡化為肢體暴力,忽視了如心理虐待、經濟剝削、照顧忽略等複雜型態(黃文龍、陳怡君,2020)。因此,應將老年保護相關議題納入國中小課程與社區推廣活動中,提升不同世代對尊老、反虐觀念的敏感度。教育不僅能形塑價值觀,更有助於預防性介入,長遠而言亦可減少潛在受虐風險。
2. 建立完善的家庭照顧支持體系
家庭照顧者常承擔沉重的照顧壓力,若缺乏支持容易導致情緒耗竭與對長者的不當對待。政府應進一步整合社政、衛政與長照資源,提供如喘息服務、照顧技巧訓練、心理諮商與資源諮詢等多元支持措施,並透過個案管理服務因應個別照顧需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2)。此外,地方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應扮演協調者角色,協助照顧者有效串聯各項資源,減輕照顧負擔。
3. 鼓勵長者參與公共與數位社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積極老化」(active ageing)理念,提升長者參與公共事務、志願服務與終身學習,不僅有助於身心健康,更可強化自我價值與社交支持網絡,進而降低被孤立與受虐風險(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建議公私部門可共同推動數位學習、社區影音教學、遠距會談等方案,讓長者即便在家也能與外界連結、維持社會互動。
提升長者參與公共事務、志願服務與終身學習,推動數位學習、社區影音教學、遠距會談等方案,讓長者即便在家也能與外界連結、維持社會互動。(圖片來源/freepik)
4. 完善求助機制與安全通報網絡
許多高齡者對通報系統不熟悉,特別是居住於偏遠或交通不便地區者,更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因此應建構以社區為核心的老人安全聯繫網絡,串連村里幹事、志工、長照人員與社工,共同監測並介入高風險個案(賴曉芬,2021)。此外,政府也應推動科技輔助服務,如穿戴裝置、智慧手機通訊軟體,協助長者建立簡易求助管道,提高即時回應的可行性。
5. 整合社區資源以強化在地支持
老年保護服務應落實在地化與整合化原則。透過社會安全網政策,連結民政、醫療、長照、社福等多元體系,於各社區設置單一窗口或服務據點,主動掌握長者健康與生活狀況,並提供轉介、訪視、法律諮詢等服務(內政部統計處,2023)。同時可強化與地方NGO合作,共同發展保護性服務與社區關懷網絡。
最終,我們所追求的不是單純「保護」老人,而是建構一個讓老年人能安心老去、持續參與、自由生活的社會。這不僅是對上一代的回應,更是為自己預留一個不被遺忘的未來。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