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潘熙明專欄】季節更替3大風險 老年人健康防護要點

文/潘熙明   康樂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兼任機構院長、急診醫學專科醫師

春、夏時節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劇烈,宛如雲霄飛車般忽冷忽熱,3月份數波強烈冷氣團來襲每日溫差竟高達10℃度以上。此時急診室中長者病患數量,往往比冬季增加約3成,尤其以來自長照機構(含日照中心與住宿型養護機構)的長者為多。此階段存在明顯的3大風險:氣溫劇變使身體難以適應、病毒活性未退、連續假期導致生活作息失衡,形成威脅老年健康的「三重夾擊」。

呼吸道感染仍為首要威脅

春末季節常見疾病風險中,呼吸道感染仍為首要威脅,流感病毒與肺炎鏈球菌在此溫差大、濕度變化劇烈的時期仍高度活躍。根據2024年健保資料庫統計,75歲以上長者因肺炎至急診就醫人數,較冬季高峰僅下降約12%。此外,心血管疾病在此季節更是常見隱患:清晨低溫易誘發心肌梗塞;午後血壓波動則提高中風風險。

在骨科方面,室內地面因南風回潮或春雨潮濕而變得濕滑,跌倒造成髖部骨折的事件大增。這類骨折對長者影響極大,據臺灣臨床研究指出,65歲以上長者髖部骨折後30天內死亡率可高達10%,對機構照護資源更形成沉重壓力。

年初因藝人赴日旅遊罹患流感致死,在媒體傳播下喚起一波流感疫苗施打潮,然而,肺炎鏈球菌疫苗與流感疫苗聯合施打,才是提升長者呼吸道防護的有效方式。研究顯示,疫苗施打可降低約62%的呼吸道感染風險。建議每年秋季起即應照衛福部宣導排程,鼓勵年長者及各長照機構服務個案施打疫苗。

在溫度調節方面,長者因調溫能力下降,建議採「洋蔥式穿搭法」,重點保護頭頸與足部。機構室內宜維持在20~22°C,濕度控制在60%以下,不僅提升舒適度,更可降低病毒傳播機率。

居家善用智能穿戴連續監測

家中長輩無法像長照機構服務的個案能定時量測生命徵象數據,建議善用智能穿戴設備連續監測,尤其晨起血壓與夜間血氧,當二次量測間血壓收縮壓波動超過20mmHg或血氧飽和度低於94%時即需警惕,若伴隨「頭暈、無力、胸悶、視線模糊」明顯不適症狀則須立即送醫。

可使用智能穿戴設備連續監測長輩建康。(圖片來源/ freepik )

在營養管理方面,應避免迷思,過度仰賴高價補品或營養食品。研究顯示,年長者每日需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克的優質蛋白質,可透過雞蛋、豆腐、魚肉與雞肉等食材達成。機構內每日膳食應落實蛋白質攝取量與多樣性,避免營養不良導致衰弱症(frailty)。

精神照護亦不容忽視。建議機構安排長者於日間陽光充足時段每日戶外活動20~30分鐘,有助穩定情緒與維生素D合成。需注意日曬時間控制,並協助行動不便者移動,避免局部曬傷。

照護策略強調漸進式適應

春夏交替的照護策略應強調「漸進式適應」。從清明時節開始,逐步調整長者的穿着、作息與營養。透過定期紀錄生命徵象,如血壓、血氧與體溫,利用電子設備、穿戴裝置與APP進行長期監控記錄甚至分析,協助機構建立早期預警系統。

一旦發現長者有持續咳嗽伴隨意識模糊,或突發單側肢體無力等症狀,應於黃金3小時內送醫,以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維持健康老年是一場長期戰役,而春夏之交正是防護工作的關鍵起點。居家長輩應多予關心留意,長照機構則應在制度與實務上提前部署,強化預防觀念、嚴密照護品質,才能真正守護長者的健康。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媒體立場)

 

康樂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兼任機構院長、急診醫學專科醫師潘熙明。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