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長日將盡,來杯sake吧》作者姚巧梅的日本長照觀察,如何做到一個人生活、一個人臨終

由左至右:台灣創齡推動發展協會創辦人周妮萱、職人淬創辦人呂協翰、作者姚巧梅、台灣首府大學校長林博文、職能治療師施昱廷。(照片提供/蔚藍文化)

「到底日本跟台灣的老人有什麼不同? 」

「台灣的老人,表情很溫暖。」

以日本長照觀察為題材的著作《長日將盡,來杯sake吧》,日前舉辦新書分享會,由職人淬創辦人呂協翰擔任主持人與作者姚巧梅對談,並邀請台灣首府大學校長林博文、職能治療師施昱廷、台灣創齡推動發展協會創辦人周妮萱等三位來賓擔任與談人,以書籍內容為依據,借鏡日本現況對照台灣,現場延伸出許多精彩對談。當全球都在看日本能否成為老人典範國,主持人替讀者們提問:「到底日本跟台灣的老人有什麼不同?」,姚巧梅感性回應:「曾在台灣居住的日本友人說過,台灣的老人表情很溫暖。」

作者姚巧梅為資深媒體人,耗時四年走訪日本的安養機構、醫療院所、社福單位、寺院、政府單位、製藥企業等,深入了解長照問題,終完成《長日將盡,來杯sake吧》一書。書封上開宗明義拋出提問「全世界都在變老,長壽國日本如何應對?」,關於這點,她特別提到代表性人物上野千鶴子女士。

 

老後獨居的關鍵:這個國家可否讓你安心度過老年?

今年75歲的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主張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在家臨終。罹患乳癌、高齡獨居的她,如何保有老後的生活品質?前提是要有自己的房子,具備喜歡獨居生活的性格特質,以及發揮關鍵作用的日本介護保險制度。

姚巧梅強調,高齡獨居的思考點在於:這個國家可否讓你安心度過老年?她曾在日本街頭隨機訪問路人,一名勞動階層退休的老人,以及一名白領階層的老人,兩人也不約而同大力讚美日本介護保險,也曾有受訪者表示「如果沒有介護保險不知道如何生活!」可見日本介護保險制度在高齡者獨立性方面發揮的作用。

 

目前台灣社會的照顧系統還是較多依賴家庭支持功能,也有許多人申請外籍的家庭看謢工,協助照顧家中長輩,然而,日本社會文化強調自我責任、不依賴他人,這裡的他人甚至包含親生子女,此外,日本人也較不希望外人住進家裡,因此日本的外籍看護工通常都是在安養機構服務,較少是進到家裡工作。姚巧梅說,或許因為台灣老人多了家庭支持,在她看來,台灣的老人表情很溫暖。

 

學生時期談生涯規劃,卻沒有人開課教我們退休後怎麼辦!

台灣首府大學校長林博文說:「學習,在老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特別是退休後的老後生活。」建議大家都要學習退休準備教育、老年準備教育。他特別談到,學生時期老師總是提醒我們要提前做好生涯規劃,但是卻沒有人開一堂課告訴我們:退休後該怎麼辦?

 

退休準備教育、老年準備教育,都是要提前學習,而不是等退休後才去接觸,他提供幾個關於退休準備的建議。首先,想好退休時間點。其次,規劃想學習的項目,把自己求學、求職時期想學卻沒有機會學的課程列出來。再來是要擴大社會連結,另外很重要的是,先想好退休後怎麼結交新朋友。

 

至於什麼是老年準備教育,其實就是學習怎麼面對死亡。林博文列出三點,首先是靈性教育,長日將盡,如何過日子?要怎麼讓人生更精彩,寄託宗教、哲學皆可,因為感傷年華老去沒有幫助。第二是深化社會連結,盡量不要讓自己孤獨,同時維持身體健康,第三把身後事交代好,減少遺憾。

 

別忘了「人永遠在疾病之前!」

職能治療師施昱廷因為工作的緣故,對於在地老化有深刻印象,他在工作的前三年做了很多居家復能,發覺偏鄉地區的老化狀況嚴重,而全國老化最嚴重的地區是在新北市平溪,他曾替一名阿嬤減緩失智,三個月後又接到case,這次換成阿公有失智症狀,同時他也發現阿嬤失智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偏鄉地區老老家庭的處境,書中也有真實案例分享,需得依靠社區系統的強化將可獲得解方。

 

台灣創齡推動發展協會創辦人周妮萱認為,台灣社會以前談照顧主要是談身體方面,現在則開始重視心理層面,「大家怕的不是老,而是不健康的老,怕的不是失智,而是一旦失智就被關在家裡。」期待有一天台灣社會做到讓人有安全感,談的不只是預防失智,而是失智都不感到害怕,別忘了「人永遠在疾病之前!」

 

借鏡日本對照台灣,但記得我們擁有的溫暖臉孔

《長日將盡,來杯sake吧》新書分享會利用一個下午的時光,讀者們親炙作者風采,透過作者的觀察來看日本社會。日本作為長壽國,許多制度值得探討,作為讀者的我們,先從閱讀這本書開始,借鏡日本對照台灣,但也別忘了我們擁有的老人溫暖臉孔。


《長日將盡,來杯sake吧》

出版:蔚藍文化

作者:姚巧梅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