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德湧
觀看電影《七五計劃》的過程,不時的投入劇中人物的角度,不同的角色與觀點來去做思考,換作是你會怎麼做,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劇中人物的每一個環節都像是一則提問,《七五計劃》不是一部燒惱的推理電影,也沒有哲理的大哉問,電影提早出生命尊嚴的問答,在你我的日常中,選擇屬於自己的答案。
解決人口老化問題的方法是—讓老人變少?
電影設定在不久的未來,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日本國會通過一項 75 歲以上長者享有選擇死亡之權利,俗稱「七五計劃」的制度。政府認為當老人活到一定年紀後,就會替社會帶來成本,年輕人的負擔會增加,甚至讓子孫的生活陷入困頓,因此鼓勵 75 歲以上老年人自願接受安樂死。負責執行的單位 不僅提供每位進行「計劃」的老人十萬圓補助,還會提供一條龍服務,從心理建設、身後準備到財務規劃一應俱全,這個計畫讓長輩們能放心好走。
原本在旅館服務的獨居婦人阿道,因為高齡而被公司資遣,生活失去方向的她,眼見同齡好友積極加入「七五計劃」,希望臨終前為愛孫留下點什麼。孤單無助的阿道反而更加迷失?同時,在計劃各個崗位恪盡職守的人們一一陷入生的選擇題,總是親切、有禮招募計劃對象的公務員阿擴、照顧老人們走完最後一哩路的菲律賓女移工瑪麗亞、為參與計劃的老人「行前」輔導的心理輔導員瑤子,他們對面職場上的兩難,職業道德與人性之間徘徊…。
以社會安定為名的粗暴政策
《七五計劃》延伸自日本新銳導演早川千繪2018年在是枝裕和監製的短片集《十年日本》中,所編導的短片《PLAN 75》,本片為早川千繪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在第75屆坎城影展入圍「一種注目」單元,並榮獲金攝影機特別提及獎,鼓勵初執導演筒的早川千繪。
她以極為冷冽又疏離的筆觸,一步步地去建構出《七五計劃》的世界,讓觀眾相信電影是如此真實而可信的,電影以一則槍擊案揭開序幕,來凸顯日本老年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造成社會的風暴,而社會上各種高漲的情緒,宛如各式的情緒勒索,希望長輩們的成全換來社會的安定,似乎也諷刺日本當下社會對老年人口的不友善。
導演透過「七五計劃」的參與角色,進而探討人性的難題,死亡的選擇、親情的難題、慾望的驅使以人性的同理,電影並沒有片面的限在安樂死的議題上,導演聰明的將安樂當成一個設定,讓觀眾思考劇情的設定與環節,隨著劇情的推展,身在戲院中的我們,又該如何抉擇?!
這是一部驚悚片吧!觀影的過程中一直想到未來,如果是我又該如何選擇。電影中最讓人難忘的角色,絕對是由日本金像獎影后倍賞千惠子演出的阿道,她不僅為角色注入了生命,透過與輔導的心理輔導員瑤子的動人互動,為這看似冰冷的劇情有了活力。
年過八十的倍賞千惠子一開始閱讀劇本時,覺得「這故事好殘忍啊!」,她生活化的演出,一個獨處的晚餐、等待電話聲響的孤寂,內斂卻又帶著情感詮釋主角的心境令人鼻酸。然而,她的確是高手,細膩中為角色注入了人性,讓我們深思自己的未來與對親情之愛,讓電影也有了溫度。
相較於《楢山節考》的棄老求生,《七五計劃》有比較文明嗎?
《七五計劃》讓人想起了近1983年榮獲第36屆坎城以影展榮獲金棕櫚大獎的《楢山節考》,這部片描述所有活到70歲的老人,就要被家人背到楢山上丟棄,以節省糧食的支出。導演今村昌平抹去了人性與人道,直視當時社會的幸與不幸。《七五計劃》則是當代的對照,在自由意志的當代,人性的抉擇是個微妙的難題。
關於人口老化的各種議題,身處在台灣的我們似乎仍緩慢的接收來自各方的訊息,主題看似有些硬的《七五計劃》,卻意外地給了我們視野,在峰迴路轉中看見了生命的希望與光芒,更讓我們去思考,未來的我們要如何顧好退休的生活!
作家曹愛蘭專訪 1 | 《在沒有太多明天的日子》以餘生為主題,寫年長者的生命故事
作家曹愛蘭專訪 2 | 成立台灣望年協會 預先計畫一個安心的老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