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孤獨如何改變大腦 |孤獨其實是種被孤立的感受,獨居不等於孤獨

圖片由sun jib在Pixabay上發布

2020年,隨著世界大部分地區因冠狀病毒大流行而進入封鎖狀態,一個新鮮的健康主題也成為聚光燈的焦點:孤獨。在醫學研究資料庫Pubmed上搜索,會發現與前一年相比,2020年發表的、有關孤獨和心理健康的科學論文,數量成長了一倍。但是,雖然有些研究發現在那段時間中,感覺孤獨的人增加了,而且憂鬱症、甚至自殺的念頭也有所增加,即使連相對年輕的族群也不例外;但其他研究卻得到相反的結論:因為「一起對抗疫情」的想法,人們感覺以不同的方式與別人相連結,有時候,與人相連的感受甚至勝過疫情前。

上述研究結果說明了「孤獨」有多複雜,而近年來關於孤獨對身心健康影響的關注,也因為疫情而倍受矚目—以「孤獨疫情」為頭條的報導大量出現。報導認為,獨居的人數持續增加,因此,感覺孤獨的人數也不斷攀升。

比吸菸更糟?

這件事為什麼重要?關於孤獨,最常被引用的說法之一是,孤獨會讓我們提早進墳墓,以及孤獨比肥胖或吸菸更糟糕。2018年,英國政府宣布「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公衛挑戰之一」,並列出它對健康的影響,包括心臟病、中風和阿茲海默症,並承諾採取一系列新措施,努力應對此困境。這些措施包括:請郵務人員探視社交孤立的人,以及讓醫生轉介孤獨的患者到社區活動或義工服務等計劃。英國甚至設立了專門的「孤獨部長」。

為什麼社交孤立不好?原因很簡單,有了緊密的社交圈,我們可能更容易就業、吃得更健康、以及更常運動。孤獨還會降低意志力,讓人傾向做不健康的選擇。

但是,以為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等於孤獨,是錯誤的。

問題在於:人們常把獨居與孤獨混為一談,但就像你可能在生活中某個時刻感受過的,即使在人群之中,可能也會感到孤單,而在獨自一人時,卻感覺無比平靜。直覺告訴我們,獨處和孤獨是不一樣的,研究資料也支持此想法。

舉例來說,看看丹麥和瑞典,全球獨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兩個國家。與北歐其他國家相比,此二國受訪者回報的孤獨感較低。在丹麥和瑞典的受訪者中,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人,說至少在某些時刻感到孤獨,而在孤獨感位居榜首的希臘,此比例為62%。因此,孤獨和獨處之間,顯然有很大的差異。獨處的時間長度,無法準確預測是否感覺孤獨,或缺乏社會支持。

2012年,波士頓麻薩諸塞大學的研究人員凱特琳‧科依(Caitlin Coyle)和伊莉莎白.杜甘(Elizabeth Dugan)更深入地探討了社交孤立、孤獨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他們對近1,200人進行研究,發現社交孤立與孤獨之間的關聯非常薄弱。換句話說,不要因為有人獨居,就認定他們是孤獨的,也不要認為孤獨的人在社交上是孤立的。但這兩位研究人員確實發現,孤獨與心理健康之間有密切聯繫。

所以請記得:孤獨其實是種被孤立的感受,是種感覺—就算身邊有很多人。因此,我們應該根據現實情形,調整對社交的期望。

獨居不等於孤獨

重新定義孤獨與社交孤立之間的關係很重要,因為就整體社會而言,我們傾向於假設獨居者的風險最高。例如,我們中的許多人認為孤獨是老年人的困境。事實上,富裕國家的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獨。孤獨感會在中年減少,然後在七十五歲之後再次達到頂峰。這意味著不該把孤獨與老年畫上等號,而要在政策及其他方面,幫助年輕人應對孤獨。不過,就算年輕人真的感到孤獨,他們好像不比過去的年輕人更孤獨,所以說年輕人愈來愈孤獨是錯誤的。對老年人來說也是如此—光是因為獨居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不等於孤獨正在大流行。

本文摘自閱樂國際出版之《強化腦力: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

《強化腦力: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

作者:凱瑟琳.藍芝 (Catherine de Lange)

譯者:謝嘉雯

出版:閱樂國際

 


延伸閱讀

【人生電影院】從《巴黎寂寞不打烊》談孤獨

全球樂齡|荷蘭老奶奶熱湯 療癒孤獨也守護地球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