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安可退休學|想要快活的樂齡生活,先學會「忘齡」

圖/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有先見之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老人家是形容當他專心於學問,從中間獲得的快樂,不只會忘掉憂愁,甚至還會忘了吃飯,也完全忘了自己的年紀。

其實這種效果是來自於心中有所寄託,或者說得更積極一點,只要心中有所追尋,就會忘食忘憂忘老,這種追尋不一定只來自於發憤讀書,對於已屆熟齡的人來說,從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與永恆的精神世界相連結,或許更能夠達到「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

「不知老之將至」對一個人實質的健康與活力,非常重要。

研究調查發現,需要整天穿制服的行業,比同年齡但可以自由選擇穿著的人,精神較好,也比較不會生病。原因是穿統一的衣服,不必思考該選擇什麼衣服才能搭配現在的年齡與身分,因此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多大年紀,所以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能夠保持一致的活力,始終維持「無齡」狀態。

穿著制服能讓人忘卻年齡(圖/Pixabay)

「不覺得自己老」很重要,因為只要意識到自己的年紀,潛意識就會讓我們做出「適合那個年齡的」行為,生理上也會呈現符合那個年齡的表現。因此要記得,不只在言語中不要說自己老,連衣著裝扮以及接觸的環境,都不要讓自己意識到老,那麼不管多大年紀都能保持活力。

心理認知影響生理表現:別再喊「老了」

若你覺得怎麼可能,這未免太神奇了?!其實近年來已經有非常多研究與實驗證明,心理認知會影響生理表現。

心理學有個發現,稱為「意念動作效應」,認為人很容易被周遭環境或接觸的事物所影響,這些難以察覺的「暗示」會潛藏腦中,然後再從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來。

紐約大學心理系教授做過一個很出名的實驗,他把學生分成兩組,學生並不知道老師要做什麼主題的研究,只是單純地被指示從一個實驗室到另一個實驗室完成不同的任務。

其中有個實驗室要求學生從五個字中隨便挑選出四個字來造句,其中一組給的字句是中性的名詞,比如火車、傘、魚、黃色、家……等等,另外一組則是給他們有關老的字,比如健忘、皺紋、失眠、重聽……等等。

做完造句之後,學生依指示到另一端的實驗室繼續作不同的測驗,教授則偷偷測量學生走過去所花的時間。

圖/Pixabay

結果發現,造句詞彙跟老有關的那組學生,走路速度比另外一組慢得多,而且整個實驗過程沒有一個學生發現教授給的字交集到「老」這個概念。事後學生回憶實驗過程,也確認並沒有任何有關「老」的念頭進到他們心理。

實驗結果顯示,即便學生沒意識到,但他們潛意識接受了暗示,會促發「變老」的想法;想法連結到行為的改變,使學生走路也顯得「老態龍鍾」。

有另外一個經常被引述的實驗,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哈倫藍格所做,雖然當初她自己認為研究方法不是很正統,而且結果太出乎意料,所以當年並沒有投稿到正式的醫學期刊。

但這個實驗真的太經典了,後來啟發其他學者設計許多類似的實驗,結果都跟她的結論一樣:「我們如何看待變老這件事,會影響身心靈整體,並表現在行為與各種生理數據上。」

「時光屋」真的能讓人變年輕

1981年,哈倫藍格教授找了一處人車稀少的鄉下地區,租下一間修道院並進行改裝,整棟建築彷彿穿越時空回到1959年的世界,屋內擺上當年的雜誌與暢銷書,復古的黑白電視也播映著當年的電視節目。總之,屋內所有物品與裝飾,全都是1959年當時的東西。

並且,將屋內能夠反映人們容貌的物品,包括鏡子、金屬器皿等全都移走。該擺相片的地方,全放上受試者在1959年之前拍的相片。由內到外,整棟建築彷彿被封印在20多年前的時光屋。

圖/Pixabay

教授邀請了8位70多歲的男性作為實驗對象,受試前,先進行完整的身體檢查與測驗,接著請他們入住進這棟建築一星期。

一個星期之後,他們離開那棟建築物,再度做一次先前的檢查與測驗,結果令人訝異,受試者的所有健康指標都大幅改善:走路速度變快,關節疼痛緩解,握力變強,姿勢挺直不再彎腰駝背,記憶、視力、聽力也都有改善;此外,認知測驗分數提高了。

連教授邀請來做獨立觀察者的專家也表示,單從外觀來說,那些受試者看起來也比之前年輕。

其實不必經由實驗,我們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即便同樣年紀,整天說自己老了的人,身體狀況似乎就比自認還很年輕的人差。當然,我們也不必刻意欺騙自己,說自己年輕而好勇逞強,但要從內在觀念就正面看待「老」,不要歧視,甚至恐懼變老這件事。

高齡長壽人口是珍貴的社會資產

其實整個社會也應該調整對高齡化社會的觀點,媒體不要總是採取負面角度來威脅民眾。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強調了長者帶來的正面影響:「如果老年人口比例高,表示有大量經驗豐富的公民,這是先祖們不曾擁有的社會資源:大量的優秀人員。資深公民擁有豐富的知識,優秀的情商,務實的技能,利用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為後代子孫著想,願意貢獻能力,以過去做不到的方式改善社會。」

圖片來源:Opa en Oma網站

的確,從個人到社會,面對壽命增加的生命之禮及整體社會的高齡化,有二種選擇:一種是浪費這項資源,繼續採取歧視的角度;另一種是擁抱長壽帶給個人與社會的好處,努力打造一個適合每一個人變老的世界。

答案顯而易見,不是嗎?

延伸閱讀

詹朝根 :熟齡是種心態 應該要有更多可能

日本人際關係治療專家:有點年紀,其實是最幸福的事

韓國熟齡企業EverYoung:我們的退休年齡是100歲!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