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放下身段,以人為中心的高價值服務

撰文=黃勝堅

記得我在台大剛升上主治醫師時,謝博生教授特別叮嚀:「不要教學生太多專業東西,醫學浩瀚無窮盡,五年、十年就一變,但做人道理是不會變的,一定要教會學生懂得設身處地去關心病人和家屬。這套普世價值,才是歷久不衰的!」這些年來,走入社區,對謝教授的特別叮嚀,感受很深。

老化與失能依賴、死亡,是息息相關的,很多人說政府現正推動長期照護,靠著增設養護機構即可照護老人,以臺北市的寸土寸金,加上也沒有這麼多照服員。大數據預測,就算安養機構以最大速度增加,失能者照護的缺口,仍然會越來越大。以安養來講,臺灣目前在機構養老的約占11%,自行聘請外籍看護的約28%,顯見機構並不能解決民間長照的需求,還有有近61%的失能、失智老人,要託付給誰幫忙照顧?

2017年,長照2.0計畫7月上路,服務項目從8項增為17項。民眾看似可獲得更多服務,但有多少人知道該怎麼申請?不只弱勢族群,即便是一般民眾,長照資源就擺在那裡,若沒人指引、說清楚,申請好比九彎十八拐。

大環境的景氣好嗎?全民薪資幾乎處於凍漲,請不起外籍看護、老人送不進安養機構的家庭怎麼辦?住在沒電梯的老舊公寓,即便就在二樓、三樓,每次就醫需靠兒孫揹下揹上,老人家看在眼裡於心何忍,索性就不看病了。替代的是由親人到醫院拿藥,這樣的醫療品質,有可能好嗎?失能失智的老人有生活照顧的需要,同時也有醫療的需求;但長照2.0對他們而言,是「看得到、吃不到」,常規醫療對他們而言反而是負擔,正所謂醫中無養,養中無醫。大家都知道醫養結合是解決老化社會的良方,問題是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執行。

全世界都在談「高價值」服務,面對銀髮海嘯,是危機也是契機;落實長照的醫養結合,經由公家、私人兩相協力,大家共創價值。如何創造高價值服務?其實很簡單,以人為中心,跨專業、跨機構、跨制度整合,由單一窗口負責聯繫,連結社政、民政、衛政等資源,協同合作幫忙病人,而不是讓病人與家屬自行去摸索找資源。

2017年,臺北市聯醫在大同區的斯文、揚雅、蓬萊三個里,試辦社區整合照護模式,由四位個案管理師和鄰里長緊密結合,連結醫療、社政、衛政等14NGO單位,當弱勢家庭有任何生活需求時,個管師幫忙負責把資源拉進來,一條鞭式的運作,民眾真的很有感。目前更在衛生局與社會局的支持之下,在九個不同的區域複製相同的服務模式,希望能照顧更多弱勢民眾。

照顧弱勢者的前提,必須顧慮到個案的自主意願、喜好及需求,讓他們感受到有尊嚴的關懷,而不是以高高在上之姿,使他們覺得自己被施捨、同情。我常跟同仁講:「要把資源送到失能者或弱勢者手上,特別是身在第一線的個案管理師,必須放下身段、忍受挫折,因為經常得吃閉門羹、被拒絕,一再反覆的拜訪,十足誠意的展現,才有機會打開他們的脆弱封閉的心。」

臺北市聯醫在社區整合照護模式,秘訣無他,就是創造「放下身段,以人為中心」的高價值服務。承諾「從生到死」的關懷,走進社區、踏入民眾家,不只有看病和提供服務,而是介入生活,守護生命,圓滿「醫養結合、無縫銜接」的全人照護理念。


本文節錄:《希望你用不到, 但一定要知道的 長照》一書/原標題「放下身段,『以人為中心』的高價值服務」 /大塊文化 出版, 黃勝堅翁瑞萱二泉印月

 

延伸閱讀

黃勝堅深入社區推動長照服務,聊聊第一線的困境

認識長照,高齡社會的必修常識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