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拿掉工作後,你的生活目標和意義是什麼?

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撰文=泉谷閑示(泉谷診所院長)

人類是不知道目標就無法生存的生物」

但是,這所謂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在此,我想深入探究,這個「目標」究竟是什麼東西。

首先,為了釐清究竟什麼是「目標」,讓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字眼與經常被混用的「意義」之間有何差異。

目標」和「 意義」這兩個概念上的差異,不管是在邏輯學或現象學的領域,都是廣受討論的主題,但是,這些討論都太過專業, 無法作為思考「 生活的目標」這個問題的參考。在這裡,我根據我們平常憑藉的感覺,試著針對「意義」和「目標」兩個不同的字眼來下定義。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動不動就會思考那件事「 是否值得做」。這種值得就做,不值得就不做的思考方式,和「 意義」這個字眼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說「有意義」時,就是認為那是會創造某種「價值」的行為。

而且,「 讓時間變得有意義」、「 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更是我們從小就聽到膩的口號。這些想法乍聽之下是很有教育意義的口號,但事實上,這些口號常逼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比方說,當陷入憂鬱狀態的人不得不開始療養後,首先必須面對的,就是因為不懂得如何「有意義」的度過時間而感到苦惱與自責。他們會說無法從事工作或上學等「有意義」的事的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

當我們可以順利工作、適應這個社會時可能會很難察覺,但事實上,現代人深信「不管何時都要有意義的度過時間」, 有可能是得到一種「有意義病」。特別是最近,因為SNS等可以附帶照片投稿的「 在做什麼」受到眾人關注,引起一陣風潮,若在空閒時無所事事、「 什麼事都沒做」,就會被愧疚的心情折磨。因為沒有創造出任何價值,所以無法變得「有意義」。

特別是現代,大家紛紛把「價值」解釋為「變成有錢人」、「增加知識」、「 學會某些技能」、「 培養對下一份工作的能力」等能夠派上用場的事, 所以「意義」這個字眼也傾向指稱可以創造這一類「價值」的東西。

但是, 另一方面,「 目標」並不一定要在乎是否具有如「 意義」一般的「 價值」。而且,和他人的想法無關,只要本人覺得有意義,那就有意義。也就是說,目標全然是由主觀性且感覺性的滿足來決定的。

針對這一點,讓我試著以其他方式來說明。

所謂「 意義」,是與我們「 大腦」的損益計算有關的東西,而「 目標」則是根據「心=身體」所感受到的感覺或情感的喜悅所捕捉的東西,其中帶有些許「品味」的意味。

若再進一步加以釐清,就會清楚看見「意義」和「目標」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現代人在追尋「生活的目標」時,一不小心就會把「 目標」和「 意義」混淆了,結果,常常就會想要追尋「 生存的意義」和「 價值」,讓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人之所以不得不追尋「 生活的目標」,必定是因為對追求「 意義」的生活方式感到疲憊,但是即使轉而追尋「意義」,也不一定會發現什麼。一如生產機器一般,經常被要求必須打造「價值」的我們,不斷在「有意義」的束縛中掙扎,甚至沒有餘力想像懷有重要目標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子。

小時候,我們會覺得一天很長,面對未知的世界,懷抱著好奇心,沉浸在自由的幻想、孕育著沒有限制的夢想時,生活中充滿目標。在廣告紙的空白背面以天真無邪的筆觸用蠟筆畫畫時,完全不會有人要我們追求「創造出某種價值」、「 將來要成為畫家」等現實世界的「 價值」,自己也壓根兒都沒想過那樣的事。

但是,這種充滿「目標」的幼年時代,在現代被宛如為了考上好學校就要去上繪畫教室般的「有意義」學習吸收了,不知不覺間,目標變質成為了學會某些技能的義務性作業。當然,「意義」也從孩子的世界徹底消失,和生活的喜悅無關的「意義」,在他們心中空虛的持續累積。


本文節錄:《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關於人生、工作與生命的36種終極思考》一書 /時報出版,泉谷閑示 著

延伸閱讀

帶癌生存非絕症,應積極啟動新人生

用自己的方式變老,當最年輕的老人

為什麼有錢人活得比較久?關鍵在於懂得照顧自己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