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台灣生活史:被誤解的季節魚

台灣季節魚 - 安可人生雜誌

南寮漁市場。圖片來源: jimmy-chuang @ flickr CC BY 2.0

台灣是海島,台灣人有很多種魚可吃,卻不清楚魚名由來,甚至認為是沒有道理的俗名。

先民為魚命名,必有所據,可能是魚的外表、特徵、習性、盛產季節、捕撈方法、歷史典故等,如果不去探本溯源,就會只知其名而不解其義。

以「合齒魚科」(Synodontidae)的狗母魚(又稱狗母梭)來說,因長相不好又多刺,被列為下等魚,早年一般人家會買來炒成魚鬆,卻十分美味,成為現在很多人的童年美食記憶。但這種有點像蛇、大嘴利牙的魚,卻以母狗為名,大家不覺得奇怪嗎?

台灣清代方志記載的「狗母魚」,一律都說:「狗母,長尺餘,有細刺,魚之粗劣者。」只有《淡水廳志》多了一句:「狗母,即穀雨魚」,但沒有說明。

「穀雨」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嗎?每年在陽曆4月19日至21日之間。我馬上想到,「穀雨」的台語念文讀音kok-ú,「狗母」的台語文讀音kóo-bú,泉州音káu-bú,兩個名詞諧音,因此有可能把穀雨魚錯寫成狗母魚,但穀雨魚又是什麼意思?

最後我在福建泉州《晉江縣志》找到答案:「穀雨魚,形似子魚而赤,以穀雨時出。」原來這種魚因在穀雨節氣時大出而得名。我再看中研院《台灣魚類資料庫》對花斑狗母魚等幾種狗母魚的描述,不但與《晉江縣志》吻合,也提及此魚在春末、夏季最為美味。

再來談「馬鮁科」(Polynemidae)的午魚,在台灣早年的十大好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春子十烏喉」中,排名第一,但台灣人不了解此魚為何以「午」(台語文讀音ngóo)為名,還認為有錯,所以近年來逐漸改寫成「鯃魚」。

依一般中文造字規則,應該會以魚+午=?,但多數電腦中文輸入沒有「?」,最後只好使用諧音的「鯃」(ㄨˋ)。但「鯃」是中國古書所說的一種魚,只有魚名,無從可考。

台灣清代方志大都只說:「午魚,鱸之別種,身圓而厚」。但我找到更早的清康熙《鳳山縣志》(1720年):「午魚,味甘美,大者為佳,以其出於午月,故名。本地出於冬,則與內地異矣。」
《鳳山縣志》主撰人陳文達是當年台灣府台灣縣人(今台南市南部與高雄市北部之間的地區),他說午魚是在內地(主要指福建)以端午節期間大出而得名,而台灣則在冬季大出。

圖片來源 / Pixabay

在日本和台灣著稱的「鯛科」(Sparidae)名魚「真鯛」,日本人視為「百魚の王」,台灣人稱之「嘉鱲」,在台灣傳統好魚排行榜名列前茅,但其魚名由來卻不為人知。

多年來,由於不知「嘉鱲」(台語音kalah)魚名由來,所以有很多發音相近的寫法,包括清代方志的「交臘」、「交力」,日本時代辭典的「加魶」,以至於戰後的「加蚋」、「加臘」、「佳臘」、「嘉臘」等不下10種,目前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使用有魚字邊的「嘉鱲」。

我查閱、比對相關資料,證實台灣的嘉鱲就是福建方志所說的「棘鬛」、「奇鬛」,並在《泉州府志》、《晉江縣志》找到說法:「奇鬣,一名過臘,以其出於歲暮故名。」《福州府志》也說:「過臘,肉微紅,味美,以臘來春去,故名。」

答案終於揭曉!從中還看到魚名在四百年來的改變:過臘→交臘→交力→加魶→加臘→佳臘→嘉臘→嘉鱲,因為音和義都變了,所以無法知道魚名的由來。

嘉鱲與臘月有關,也符合台語俚諺:「春鮸冬嘉鱲」的說法,先民知道春天是吃鮸、冬天是吃嘉鱲的季節。

然而,現在野生嘉鱲已愈來愈少、愈小了! 嘉鱲後來雖然發展箱網養殖,但魚體不紅,滋味也難比野生,所以身價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給安可人生的熟齡讀者

書名: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
作者:顏擇雅
出版:印刻出版

《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

本書是評論家、翻譯家、出版家顏擇雅的散文集,談天說地也一樣展現談古論今、學貫東西、旁徵博引、既深且廣的文采。我很喜歡〈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這篇,大哲學家中年以後經濟寬裕,每天中午在家辦桌請客,並認為這是「最高道德兼自然之善」,也是他心中的最高幸福。大師的思維和風範,讓人嚮往。


完整文章請見「安可人生雜誌 第七期–熟年理想家屋


延伸閱讀

台灣生活史:味素與柑仔蜜

台灣生活史:豬肝的故事

復興臺南味 「和興號鮮魚湯」老字號新面貌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