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咖啡館」的概念源自於歐洲。英國有「記憶咖啡館」,荷蘭稱為「歐茲海默症咖啡館」。在日本,「失智咖啡館」發展更為多元,擴大為「照顧咖啡館」甚至「社區咖啡館」的概念。依據不同的目標對象(失智長者、照顧者、罕見疾病或癌症患者、特殊兒童等)、經營者的專業能力、當地社區的需求等,發展出各種創意的營運形式。經營者有NPO法人、小型公司或個人;儘管經營者各異,但照顧咖啡館扮演著資源整合、社區安全網的色。因此經營者除了具備本身的核心專業能力之外,如介護員(類似台灣的照顧服務員)、社工師、特教老師等,亦與社區其他組織建立協力關係。營業據點,除了長照醫療機構設立的專門場域之外,亦有租用活化社區的閒置空間,或開放自宅作為公共使用。
以下就筆者有限的觀察,初步整理日本照顧咖啡館的類型。
「功能」類型:
工作整合型 – Cafe Mercado、上錯菜餐廳、「和之家」附設咖啡館
創造緩和的工作環境,讓「高齡者」藉由工作參與社區生活、貢獻自我價值;或成為協助「照顧者」回到主流勞動市場前,強化身心職能的中途職場。
活動參與型 – 墨豆咖啡、宮之森咖啡、難病咖啡館、和諧咖啡店、D cafe
以不同目的活動設計,吸引各種目標對象參與;亦提供就業媒合、喘息服務、療癒課程,以維繫資訊交流與生活支援的社會網絡。
世界咖啡館型 – 介護咖啡館
營造輕鬆、自由氛圍,創造「對話」、「傾聽」空間,促發照顧服務創新。
「持續時間」類型:
常駐型 – 墨豆咖啡、宮之森咖啡、和諧咖啡店、Cafe Mercado、D cafe
定點、定時的營業時間,營造社區日常生活中可近性高的社交與支援服務熱點。
快閃型/ 專案型 – 上錯菜餐廳
為傳達特定議題,營造主題體驗式的互動場所,促發大眾的理解。
定期型 – 介護咖啡館
開放式的定期聚會,營造交流學習社群,促發照顧服務的創意形式與跨域連結。
創意照護案例:東京「墨豆咖啡」
二〇一五年「墨豆咖啡」(すみまめカフェ) 在東京墨田區的「向島橘銀座商店街」開幕了,是一家由「創意照護公司」(株式会社クリエイト.ケア)成立的照顧咖啡館。「墨豆咖啡」的店名蘊含「墨田區的迷你版咖啡館」之意義,希望藉由店裡試賣墨田區在地商品,透過咖啡館人流匯聚,引導客人至墨田區及商店街內的店面光顧。就前文的分類而言,屬於常駐式、活動參與型的照顧咖啡館,由青年專業工作者創業成立公司,其特點為整合社區照護服務與商店街振興兩項目標。
咖啡館租用商店街中的閒置店面開業,獲得商店街自治會的支持,降低租金為定價的四分之一,協助咖啡館攤提初期裝潢成本。咖啡館專營義大利麵料理,店內歡迎外食,也寄賣展售,成為整條商店街的產品型錄與協力行銷熱點,亦是高齡照護使用者的服務支援網絡:
- 提供照顧者喘息、資訊交流的空間,並媒合照顧工作。
- 經營團隊具備介護員、社工師專業證照,協助商店街自治會培訓其他商店工作人員,建立高齡者失智等退化性徵兆的知識,辨認需要社會福利介入的早期需求。
- 與墨田區「向島高齡者支援整合中心」 連結, 舉辦保健活動,宣導照護技巧、長照資源資訊,並連結輔具廠商,現場提供輔具諮詢與體驗。整合公部門長照資源與企業產品服務,傳遞到社區當中。
借鏡日本經驗
日本「照顧咖啡館」可說是一種由社區「地緣」的尺度,試圖整合制度面、經濟面, 重建社會安全網。「照顧咖啡館」或更廣義的「社區咖啡館」的永續經營,有賴於協力網絡與制度條件。日本個人經營的照顧咖啡館,亦不乏經營困難的案例。反觀國內, 國發會統計, 台灣於二〇二五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台灣現在亦有許多組織借鏡日本經驗,實踐台灣照顧咖啡館的可行模式。
日本照顧咖啡館參考案例如下
墨豆咖啡(すみまめカフェ)
和諧咖啡店( なごみカフェ)
宮之森咖啡( みやの森カフェ)
難病咖啡館
D cafe(D カフェ)
Cafe Mercado
上錯菜餐廳(注文をまちがえる料理店)
「和之家」附設咖啡館
介護咖啡館(Kaigo カフェ)
撰文 / 可能設計
延伸閱讀:
咖啡店不只是喝咖啡!還能解決熟齡生活大小事
看服務業的SOP 其實台灣還沒有準備好迎接高齡社會!
靜僻巷內的咖啡逆襲 高年級咖啡師的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