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傳統與現代交錯 蘭嶼紀行

蘭嶼 - 安可人生雜誌

攝影 / 李全賢

蘭嶼,大洋中的孤島,
交通不便、資源貧乏。
面對現代文明的衝擊,
島民部落在原始美麗的圖騰中,
只能啜飲那無奈的哀愁!

凌晨兩點拖著旅行箱,趕著不是國外早班機,而是開往墾丁後壁湖的旅遊巴士。當日冷氣團來襲,溫度驟降又夾著風雨,三點半出發一路夜行至後壁湖已六點多,在風雨中等開船。

連假遊客還不少,三台陸續開出,一出港口,風浪逐漸增強,船隻開始上下起伏隨即左右搖晃,一群女孩像是在坐「海盜船」一樣,驚聲尖叫此起彼落,不絕於耳,洋溢著青春飛揚、捨我其誰的熱力,年輕真好!

兩個多小時終抵蘭嶼開元港,因先天地理環境、氣候交通等因素,蘭嶼可說是台灣最晚開發的地區,相對也保持較多原始的傳統文化。島上以部落群聚為主,部落外少見獨立門戶散落。

全島六大部落由三十五公里的沿海環島公路串連而成,島上有條中橫公路約四公里貫穿東西兩地,最高點設置台灣極東氣象站,最早掌握來自東岸的颱風資訊。

山群均不高過六百公尺,較陡峭,甚少開發,看不到土雞城、咖啡店、茶館及各種神壇、宮廟、佛寺,連最普遍的土地公廟也很少看到,難得保有青山淨土一片。部落大都靠沿海平緩台地而聚,在地原住民依海維生,兼種農作物。較本島的原住民依山生存,在生活形態及生活內容有很大的差異。

飛魚季

每年3 月底至5 月兩個多月的飛魚汛期,是島民最重要的盛事,長久以來累積的習性,成了重要的行事規範。從捕撈的順序到如何處理魚曬成干,都有其流程及禁忌。

飛魚干製作過程需事先準備吊魚繩索,採林投樹根莖,削皮、分片、取截適當的粗細長短,再烘曬乾後即成。早上捕回的飛魚,隨即殺魚除內臟去眼,魚身剖半,兩面五刀斜切成五片,以利烘烤。其處理順序、刀法有一定的程序,違規就丟棄不要,清洗魚身後灑鹽,繩索穿兩眼後掛桿滴水。

攝影 / 李全賢

拼板舟

島民主要的海上生計工具,也是祭典儀式活動中,傳統文化展示的象徵代表。透過拼板舟製造過程的各種特殊技法、禁忌,以及完成後的各項慶祝祭典活動,呈現了達悟族人的習俗文化及社會意涵。傳統圖騰意象以「船之眼」圖案最具代表性,常繪刻在船的首尾,有引領方向及驅除災難之意。船隻設計分為:五對漿(大船);雙、單漿(小船)。

 

攝影 / 李全賢

豬羊 · 變色

島山最常見的動物們是山羊、豬,也是二大食用肉品,採取圈養及放牧並存方式。故白天在部落內外街道或住屋四周,均可見山羊、豬逛大街,四處遊蕩覓食,隨意拉撒,環境衛生可見一斑。晚上則回到各自豢養處。活動地盤均在部落四周不會走失,不論是部落內或野外的豬羊均是有主人的,為區別擁有者,會在牠們耳朵上刻剪各家的印記。周日一早可見豬隻在教堂外等候做禮拜的主人,山羊也跳上機車不知趕著上哪去。

攝影 / 李全賢

地下屋

島民傳統的居家建物,包含主屋、涼亭、前庭工作休閒平台。獨特的建構體,來自祖先面對自然氣候、地理環境,生活經驗累積的生存智慧。冬季強烈的冬北季風、夏季大小不等的颱風暴雨侵襲、日常生活的休閒聯誼、防水災、盜難、儲藏等因素,造就罕見的家居形式,已列為文化古蹟,成為值得保留的文化財。

攝影 / 李全賢

夜觀角鴞

屬於一種小型的貓頭鷹,夜行性鳥類。在解說員帶領下,晚上8點持手電筒入林,暗黑林中觀光客爆滿,燈光交錯前擠後推,猶如夜間搜山抓逃犯。角鴞體型小不易搜尋,只能用鳥語「嘟屋∼」召喚再尋回聲辨位。只有老經驗的嚮導有此能耐,歷經一個多小時在燈光指引下,觀看到2 隻才不虛此行。

攝影 / 李全賢

老人與海

世居在此已十六代了,一大早坐屋前,迎接晨曦吹風看海,成了一種習慣。十幾年前,遊客湧入,傳統的農作只有加減做,跟著返鄉兒子夫婦轉型接待觀光客,生活內容帶來很大的轉變。

能幫忙的有限,最得意的是飛魚製作、帶領夜觀角鴞及傳統地下屋解說。年輕世代以往只能去台灣本島求學工作,留在家裡看不到未來。時代在流轉,這種偏鄉離島能改變的只有接受觀光旅遊,才有一線生機。然而多年前,卻由於族人的無知,竟然迎來了核廢料這隻大惡靈。

看海,也是與祖靈對話的時間,除了祈求族民的平安,也尋求諒解子民無護家園的無奈。

攝影 / 李全賢

傳統與現代的交錯

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型過程,蘭嶼人有著自己更多的堅持。對所謂現代化人事物的外來入侵,產生較多的排斥與抗拒。這有接觸經驗的不良觀感,也有著長久孤懸島外的封閉跟固執。

但也相對的保持了較多原始的固有傳統文化,跟現代社會比較,其實沒有所謂的好壞,也沒有必要分高低。因為立足的條件、身處的環境大不同,只要生活其中的子民能自得其樂,有何不可?誰說不宜!

部分照片提供:倉庫自行車學校

延伸閱讀:

一座美好人文「密境」 羅布森書蟲房
宜蘭山中傳奇 不老部落
城市藝文 – 藝遊威尼斯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