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啦,藝起來」專欄簡介:
「水啦,藝起來」專欄,分享藝術總監張嘉容與「水面上與水面下」團隊以戲劇創作、戲劇治療、社會參與的故事、心得;由編導、種子演員、參與藝術家、專業人士、社會參與者等,分享他們參與水面工作的過程點滴與體會,以文字記錄回饋大眾。本篇為觀眾參加張嘉容導演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演講後所書寫的觀後感與回饋。
文/戴毓穎(本文由觀眾提供,授權具名發表)
今天遇到一個好豐富有趣的靈魂,張嘉容導演,第一印象是個笑容甜美的女生,說起創作理念與預立醫療的推廣時侃侃而談,口條清晰。
把照顧者的真實故事搬上舞台
張導的藝術治療結合藝術表演及心理諮商兩種專業,讓在生活中平凡的照護素人加入有專業演員及醫療人員的演出,並編入素人演員的真實照護故事,讓他們演出自己的故事,說出自己的心聲,含括議題包含失智症、生死,善終與愛。
內在的療癒,在被理解時自然發生
內在的療癒就在安全的氛圍演出時自然發生。生命的遇見都有其呼召,我所遇見的靈魂也都在對我說話,最近看的書跟聽的演講彷彿一張網正慢慢的串聯中!
演後筆記:每一句都是一種回聲
以下是今天現場的一些筆記:
- 用藝術參與公共,用公共形成議題!
- 愛對方的心沒有對錯,只是看時間與緣分。
- 生活中開心的小事會不會又是另外一雙翅膀呢?
當戲劇照見照顧者的兩難
水面劇《翩翩》的省思~
1要不要替失智父親插鼻胃管,生命與尊嚴哪個重要?
2家屬的心聲
兒子:之前陪伴的時間不夠,爸爸在,我們還團圓!爸爸不在,這個家就散了!
女兒:一直照顧太累,難道拿錢回來就可以大小聲嗎?就是想把爸爸照顧好才不想插鼻胃管啊!
從失智照顧到圓夢人生:永蓉姐的故事
自先生83歲診斷失智照顧共8年,接受女兒意見,並與兒子溝通不替先生插鼻胃管,而是請語言治療師教導吞嚥功能退化的先生,一開始很辛苦,一頓飯要餵兩個小時,最後可以一個小時吃一碗飯!先生離世後,81歲的她申請去墨爾本遊學一個月,第一間以年紀為由拒絕,但她未放棄,終於找到一間接受她申請的語言學校,順利圓夢!
照顧者演員陳永蓉分享參與戲劇的歷程及成長。(圖片來源/張嘉容)
對話與理解,是家庭最好的藥
- 家人的協調要做好才不會有爭議!
- 預立醫療決定,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思考要延長生命還是不作無效的醫療。
- 沒有對與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愛。
- 自己的生命自己決定,自己的善終自己捍衛!
- 讓孩子珍惜手足血緣,父母能做的可以先做!
《生命之河》的深流:以終為始的智慧
水面劇《生命之河》的省思~
1斷食不一定善終,善終不一定要斷食。
2陽明醫院陳秀丹醫師:隨順善終(讓生命回歸自然的軌道,隨順身體的變化,不插鼻胃管,不灌食,能吃多少吃多少)。
3善終要花一輩子預備,有好好的活才能好好的死!善終要先善生!
4孝順~真正的愛是要護持父母的善終!
5以終為始的智慧(知道&回過頭在當下調整)
6臨終不只是疾病的糾結,而是家族在整個人生的糾結。
7三角形最底部→最頂端 家人間的和→離別的哀傷與恐懼→癌末急救的選擇→失智末期的選擇→善終選擇;照顧選擇的困難:家庭的愛與掙扎。
有很多角色可以擴展時,世界就變大、變靈活了!
- 用翅膀的隱喻與潛意識工作:牽手擴張翅膀的範圍~在肢體上的擴展→在關係上的連結
- 當我們有很多角色可以擴展時,世界就變大、變靈活了!
- 成長就是更能涵容自己!不停的學習、不停的提醒,我們可以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只要靈活、有更多方法、不僵化!
透過戲劇看到針對當下的困難如何有一些不同解法,因為人最難的就是對抗自己的習性!
• 創作方法:真實經歷→情感處理→藝術轉化→深度探索
•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翅膀」
• 透過戲劇活化心智,延緩失智!
沒有不好的角色,只有怎麼用!即使是亞斯,演出也有他的美!
作者戴毓穎(圖右)與張嘉容藝術總監合照。(圖片來源/張嘉容)
加入【嘉油站-張嘉容X水面劇學校】Line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