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信託照顧力|當我不在,要由誰來照顧他—信託為照顧者預留的安心配套

文/呂蕙容 信託公會秘書長

在人生進入熟齡階段之後,許多人開始思考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後生活,更重要的是,若身邊有需要長期照顧的家人,如心智障礙的子女、失能的配偶或年邁的手足,自是多一分牽絆,然而卻鮮少有人思考:如果有一天,照顧者不在了,誰能接手照顧的責任?

這就是家庭照顧中最大的「斷點風險」——照顧者因疾病、意外或死亡而無法繼續履行照顧責任,這個問題不僅關係到情感的延續,也牽涉到生活的穩定。對許多銀髮族照顧者而言,人生最放不下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健康與財產,而是「萬一我突然不在了,誰來照顧他?」這份牽掛與擔心,其實可以透過制度化的安排來減輕。而其中最具彈性與保障性的工具之一,便是「信託制度」。

家庭照顧的斷點風險:不只是情感的斷裂,也是生活的崩解

許多家庭在日常運作中,已將主要照顧者視為理所當然的支柱,往往沒有預留備援計畫。一旦發生意外,除了承受情感打擊,還必須面對被照顧者生活起居、醫療照護、財務等問題的全面失控。舉例來說,一位高齡八十歲的母親照顧患有自閉症的兒子,長年親力親為、每日接送就醫、處理生活瑣事。然而若她不幸罹患重病或突然離世,這位兒子的照顧安排是否能無縫銜接?是否有人知道他的需求?是否有穩定的經費支持他的生活與醫療?這就是照顧斷點的真實危機。

這種狀況,既是個人悲劇,也是制度性風險。若沒有妥善的照顧安排與經濟保障,任何一個家庭都可能面臨這種難以承受的斷層。

信託制度:為未來不在場的你,持續守護放不下的家人

面對這樣的風險,信託制度正是一種可行且值得推廣的解方。信託制度的最大優點在於其可彈性設計與長期保障。照顧者可以指定每月支付固定金額給照顧機構、醫療單位,或以特定情況啟動照顧給付(如住院、生活協助等)。此外,為了進一步保障信託執行的效益,還可以設置「信託監察人」。

信託監察人由信託設立者(委託人)指定的第三方,負責監督信託業者(受託人)是否依照信託契約規定來管理與運用資產,保障受照顧者(受益人)的權益不受損害。

他的角色相當於信託的「守門人」,能在受託人未盡職、運用不當或需要修正計畫時,提出提醒、建議,甚至依法介入。通常具有照顧性質之信託個案,因照顧者往往已不在人世,為確保資金運用合宜,更能妥善照顧,多半會在信託契約中搭配信託監察人的機制。

信託監察人具有下列功能:監督受託人是否依信託契約照顧受益人;探訪被照顧者受照顧之情形,瞭解其需求後向信託業者提出;約定信託契約終止、修改或被照顧者有臨時性或緊急的照顧資金需求時(如信託契約未約定之費用,但又為確實需要之支出),須經信託監察人同意後方可提出申請。

而信託監察人可以由值得信賴的親友、律師、社工人員,或熟悉受益人狀況的專業人士擔任,亦可以結合社會資源,與社福機構、非營利組織合作由其來擔任。

透過信託監察人的設置,信託制度更具透明性與安全性,尤其對於無法自行表達或處理事務的身心障礙者來說,這層保護至關重要。協助調整支出安排,因應受益人生活狀況變化;甚至還可以設計生活輔具採購等計畫,讓照顧更全面、更有延續性。即使照顧者不在,也能保障被照顧者的生活持續與照顧不中斷。

透過信託可持續照顧家人。(圖片來源/freepik)

舉例來說,一位長期擔任照顧者的父親可透過他益信託機制,將部分資產交由信託業者管理,並委由社福團體擔任第一順位信託監察人,其配偶擔任第二順位信託監察人,每月撥款給其身障子女的照顧機構,或用於生活與醫療支出;同時明定照顧方式、資金用途與監督機制,避免資源被濫用。即使父親離世,信託機制仍可繼續運作,確保子女獲得穩定照護。

此外,信託的彈性極高,可依照個別家庭狀況設計個別化方案,例如:分階段給付:依照受益人年齡或狀況變化,逐步調整資金安排等。

照顧不應被中斷,愛不應被止步

「當我不在,誰來照顧他?」這是一個每位照顧者都應正視的提問。信託不只是財務工具,更是一種責任延續的制度設計。它讓照顧者能在生前做出長遠安排,即使未來自己缺席,也能確保被照顧者獲得尊嚴與安全的生活。透過信託這項制度性的安排,照顧的連續性可以被保障,愛的責任也能延續下去。在不確定的未來,讓愛,持續守護著最愛的家人。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