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據點啟動2.0模式 培訓120位種子教師發展靈性照顧創新課程

文/王品涵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今(5月16日)舉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創新課程講師培力計畫」記者會,正式啟動靈性照顧課程,期望協助長者建立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出席致詞時表示,目前據點的活動仍以共餐為主,而現在逐步啟動據點2.0模式,其中一項重點便是導入靈性照顧課程。該計畫目前已完成120位種子講師的培訓,未來將深入全台各地據點進行推廣與實施。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今天在國家婦女館舉辦計畫啟動儀式,呂建德指出,社區關懷據點是台灣獨有的社區網絡,目前全台有7499個村里,已有5022個關懷據點,涵蓋率58%,量能提升後,現在更要讓品質升級,所以據點2.0導入靈性照顧課程,配合「健康台灣」願景,爲明年要推動的長照3.0打下基礎,把照顧防線再往前推。透過課程,讓一輩子為工作與家庭忙碌的長輩,有機會重新探索自我,安頓心靈,開創第三人生。

打造據點成為接住長輩情緒的場域

推廣靈性照顧課程「南與北全人發展協會」祕書長吳信如博士表示,靈性照顧並不僅限於臨終關懷或安寧照護,而是關注人類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就是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部分。對高齡者而言,重要的靈性需求之一,就是「歸屬感」,這往往來自於他們與在地環境、人生經歷的連結,各縣市因地緣文化與需求不同,靈性照顧的推動方式也會有所差異,而可透過課程設計與練習手冊的引導,講師們陪伴長輩回顧與整理人生歷程,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進而落實在地幸福。

吳信如博士表示種子講師多為年輕世代,與長者的互動充滿雙向療癒,看見世代共融的美好。(圖片提供/社家署)

吳信如也指出,據點不該只是關懷俱樂部,而應成為能夠「接住長輩情緒」的安全空間。本次培訓的種子講師多為年輕世代,他們與長輩的互動不僅是陪伴,更是一種「雙向療癒」的過程,展現真正的「世代共融」。

課程連結過往記憶  探索認識自我

記者會中也實際示範了兩段簡短的靈性照顧演練課程。由社團法人苗栗縣一本共生共好共善協會理事長翁承毅與總幹事王苡禾帶領社家署代理署長周道君參與活動,邀請他畫出自己喜愛的食物。周道君畫了一塊蔥油餅,並分享這背後的記憶,童年時父親在颱風天值完班回家,總會帶蔥油餅回來給家人吃,這份食物不僅是味覺的記憶,更代表著愛與家的連結,如今他也將這份味道傳承給自己的家人。

種子講師帶領課程活動,社家署代理署長周道君分享自己與美食的故事連結。(圖片提供/社家署)

另一段演練則來自基隆市中山里辦公室據點,照服員陳柏蓉分享實際帶領一位中風長輩參與「尊嚴探索」課程的經驗。她邀請長輩透過自畫像表達內心的渴望與理想樣貌。那位阿嬤畫下自己穿著比基尼的模樣,表示從小到大都沒穿過比基尼,一直希望有機會圓這個夢。這個畫作不僅展現了自我認同,也喚起了內在的生命活力與尊嚴。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