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乃菁 陳乃菁診所院長
台灣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正式成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口的社會,於此歲末年終之際,我們應當花點時間來想想高齡問題,特別是如何在少子化又缺工的浪潮中找出一條多方共好的出路。
我正好在有幸主持過一場與此議題相關的座談會,主角是常來自日本的丹野智文先生,他是早發性的失智症患者,在39歲正當壯年時就受失智症所苦,幸運的是他至今依舊留在職場中,來台是透過親身經驗的分享,幫助我們理解失智者 (眾所周知失智症者多半是高齡長者),如何面對疾病的考驗,以及職場上如何調整來達到雙贏。
丹野先生確診初期當然也歷經過哭泣、焦慮、不安與恐慌的心理,可是他堅定的意志加上身旁眾人的協助,在大約兩年的時間中,逐步重拾家庭生活以及職場工作步調。此後十一年間,丹野先生的公司並未減少他這個人力,而是找到另一個善用他的方式,而丹野先生本人透過保持工作來減緩退化,並顯示給大家知道失智症患者並非只能進入機構或者往日照中心。
丹野先生能上班,能自己旅行,甚至能在沒有人陪伴的狀況下來台進行分享活動,狀況之好確實容易引起聽眾懷疑他是否真是失智症患者,但只要看過他的就醫紀錄以及聽他分享日常生活中遭受到的困難,就會知道他用多大的努力和嘗試多少方法來幫助自己維持工作能力。
我在主持分享會的過程中,聽到好多值得台灣社會不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雇主或員工、政府單位或民間團體都值得參考的建議。例如丹野先生本身個性開朗又不懼於向外求助,所以在明白失智症造成自己的記憶力退化後,總是隨身攜帶一張小卡,上面寫明自己的身分以及想要前往的地方,只要迷路了就能拿出來請身旁的人協助。
隨身攜帶小卡,迷路了就能拿出來請身旁的人協助。(示意圖,圖片來源/freepik)
至於讓大家佩服的演講能力,丹野先生坦承他一如所有失智症患者在組織思緒和語言表達上一定會遭遇困難,所以第一回演講只說了五分鐘,還挫折到流淚。但他從不氣餒,反倒回家後開始先把想說的內容寫好,下次分享會上用看稿的方式唸出來,一次一次拉長時間,關鍵也包括日本社會並不會因他表現不好就不邀請,於是在持續的邀請過程中,丹野先生的講述能力越來越好。日本社會高齡化的程度走在我們前面,失智症患者的人數也更多,因此許多人都想知道丹野先生的經歷,演講邀約源源不絕,10年後的今天,與人分享竟然成為他日常最重要的工作。
與此同時,他依舊是汽車公司領有薪水的正式員工,只是從過去對外的業務工作轉做內勤職務。他雖減少了業務獎金,但依舊保有基本底薪,這樣的職務調整並未大幅度的影響他的薪水。聽到他這樣說,我真切被日本公司照顧員工的決定所感動,特別是考慮丹野先生正當需要養家活口的年紀,不讓他覺得一生病就成了什麼能力都沒有的人,可說是難能可貴。
當然丹野先生本身不想成為家人和公司負擔的意志也很重要,心態調整得很好。他知道自己要放棄過往步驟繁複的工作型態,改做勞力或瑣碎重複的工作,但他說只要能讓他持續工作,他都會開心。他不拒絕公司的指派,甚至說「我想,任何的工作在公司都需要有人做,讓大家覺得厭煩的重複的工作就交給我吧!」
大方承認自己罹患失智症的他,難道沒在職場受遭受歧視嗎?
丹野先生不說工作適應上的辛苦,反倒告訴大家:隨著時間過去,同事們也知道失智症患者並非只是拖累,只要用對方法也能幫助改善職場環境。甚至因為接受失智者留在公司裡,而讓公司成為友善職場。因為大家看見丹野先生能坦率接受自己失智了,公司也能安排他繼續工作,於是漸漸敢把自己的困難說出來,這才發現員工中有人罹患癌症,需要調整工作內容,也有父母親罹患失智症而需要更多時間照顧的同事,大家說出來後,職場上能調整工作方式,讓彼此都有機會得到協助,而非因為疾病或者照顧壓力就離開職場。
分享會上我忍不住問:「您現在一年多半的時間都在日本各地演講,甚至出國演講,公司沒有意見嗎?」
丹野先生笑著說:「公司說把我當成運動選手培養,給我薪水,幫我保險,我回公司上班就找事情給我做,讓我感覺出去演講也沒關係。這是一種全然的包容,讓我充滿感激。」
我聽了非常感動,多麼希望台灣也能有這樣的職場環境,讓高齡者以及失智和失能的患者都能透過職務再設計來保有工作。近幾年,我們的社會已經開始出現呼籲高齡再就業、職務再造的聲音。也看到許多飯店業者、超商業者和許多勇於創新的公司,開始認知到高齡和疾病都只是一個現象,並非一發生就要退出職場的原因。其實只要方法和心態正確,我們便能讓職場保有珍貴的人力,家庭減少照顧的壓力,而如果失智症者都能如此,想必亞健康狀況的高齡長者們更能做到,透過職場互動保持成就感和減緩身心退化。
我感謝丹野智文先生來台分享,讓我們在踏入2025超高齡社會之時,看見新的可能。期望僱主們可以有開放的心態,依照員工的狀態與需求來彈性處理員工的職務,包括在工作內容和時間安排上做適度的調整。而身為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成員的我們,也當積極鼓勵勇於這般行事的僱主,以及樂於維持工作能力的高齡者們,例如我知道社區中有某幾間商店聘雇高齡長輩當店員,只要有機會就會前往消費,讓行動化為最好的支持。
大家支持商店聘雇高齡長輩當店員。(示意圖,圖片來源/freepik)
作者陳乃菁為陳乃菁診所院長。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