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擔心會失智,需要提早檢測?

有一回,在一個社團演講「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主題,現場的提問非常踴躍。有位社友問:「我有個住在美國的朋友付費做了檢查,被告知他將來會得阿茲海默症,他非常沮喪。請問您怎麼看待這件事?」

 

這位社友並不知道朋友是否有失智症的家族史、目前是否有症狀,以及自費檢測的項目,所以我無法直接回答他的問題。但是,這個提問卻引出了一般人所關心的議題:

 

認知正常的人,需要經由檢驗,來預測自己是否會得阿茲海默症嗎?

失智症是長壽的隱憂,占了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五%;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到了八十歲約二十%,九十歲則將近一半。其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占所有失智症的六成左右。

 

除了比例低於五%的阿茲海默症是因自體顯性遺傳的基因突變所造成,且發病年齡通常小於六十五歲,大多數的晚發型阿茲海默症的病因不明,但與高齡、低教育、少活動、高血壓、高血脂和中風等危險因子有關。

 

檢查結果只能提供罹病的「機率」,並非定案

阿茲海默症的確切診斷,要靠大腦解剖,也就是看在腦組織中,是否出現大量的「類澱粉斑塊」(乙型類澱粉蛋白)與「神經纖維纏結」(tau蛋白)。這兩種病變在臨床症狀出現的二、三十年前就開始在大腦慢慢堆積,直到腦細胞不勝負荷,無法繼續維持正常功能時,才出現失智。

因此,多年來,專家、學者們致力於尋找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記,包括:血液或腦脊髓液的類澱粉蛋白或tau蛋白的濃度、腦部葡萄糖正子攝影、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tau蛋白正子攝影,以及載脂蛋白基因(ApoE)檢測等。

這些檢查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並且對新藥研發的療效評估有貢獻,但都有其敏感度與特異度。檢查的結果,只能提供「罹病機率」(高危險群或低危險群),而無法百分之百診斷或預測將來是否會罹患阿茲海默症。而且,低危險群的人也不一定就不會罹患阿茲海默症,更何況目前阿茲海默症還無法根治,即使是高危險群,也沒有可在尚未發病時給予預防的藥物。

因此,一般並不建議認知正常、且無失智症家族史的人,接受這些檢測作為預測工具。

作者: 劉秀枝

出版社:寶瓶文化


延伸閱讀

隨著年紀漸增,如何避免老年孤獨 ?

不要沒有尊嚴的孤獨老死,如何實現幸福老年?

瑞士民間機構募款,鼓勵用行動提前關注未來老年生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