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正因為老了,所以更不該喪失愛與被愛的能力:《摩根先生的第二春》觀後感

老是一種狀態,不只是生理,更是心理。

 

老,為什麼會感到孤獨?答案是:因為失去、因為思念。老,即便再無所求,但內心深處仍然會渴望什麼?答案是:愛與被愛。

 

這樣的高齡心境,談起來很抽象,自己說不清,外人也參不透。所幸有了《摩根先生的第二春》(Mr. Morgan’s Last Love,2013)這部電影,我們可以跟隨主角摩根的其人其事,以較具體方式,理解高齡者所渴望的愛與被愛。

 

電影一開始,摩根在床邊悲傷欲絕。他的太太瓊,即將撒手人寰,這是摩根一生最大的衝擊。上帝,硬生生拆散了一對鶼鰈情深的高齡伴侶,而摩根也徹底體會到何謂失去與一無所有。

 

高齡喪偶,摩根成了一名孤獨老人。摩根一早出門到咖啡廳點餐,無法用法語完整表達,還被兩名法國年輕店員嘲笑是「傲慢的美國人」。看似小事,實則全部,因為當年摩根夫婦選擇從美國搬到巴黎長住,摩根從未思考過如何自我調適,反正她的太太瓊就在身邊,一切都會事先幫他打理好,因此即便人在巴黎,有瓊可以依賴的摩根絲毫沒有感覺任何生活不便。

 

沒有了瓊,巴黎就是個「有礙城市」。

 

老邁、喪偶,加上生活能力露出原形,摩根只能臣服於孤單、無助。除了追憶過去的美好,摩根還能期待什麼?

 

人生乾涸的摩根意外結識了寶琳。寶琳是個青春女孩,也是個舞蹈老師,當她慢慢走進摩根的世界,讓這位老先生的心境產生了化學變化。

 

喪妻之後,早就萬般無感的摩根對寶琳說:「你是我生命中,唯一還沒弄清楚的一部分。」

 

這種感覺,糊成一團,說不清楚究竟是什麼。摩根垂垂老矣,面對小他年紀一半還有剩的寶琳,這種感覺算是「愛情」?不太像,況且摩根對於瓊的摯愛從沒改變。

 

摩根的兒子邁爾斯也一度自以為是。當邁爾斯從美國來巴黎探視父親,遇到陌生的寶琳,邁爾斯便一口認定她是:「未來的繼母。」而且還帶著敵意對寶琳發出警語:「我的父親不是一個容易被利用的無助老人。」

 

邁爾斯不但把兩人關係解讀成「忘年之戀」,而且還認為那只是糖衣,寶琳真正覬覦的是摩根名下財產。

 

其實,寶琳之所以和摩根那麼聊得來,彼此關心,和她經歷過父喪有關。在寶琳心目中,兩人互相關心,願意為對方付出,這樣的親密感就像家人親情,而那正是她一直渴求卻不可得的情感凹陷處。

 

一個父喪、一個喪妻,倆人都歷經重要他者的失去,也因失去而相識、相惜。

 

嚴格講,失去妻子的摩根並非一無所有,因為他還有親子關係。問題是,他與兒女的關係長期不睦,而這些不快與缺角,過去都還可以因為瓊的在世而被摩根視為次要或裝作不在乎,但隨著瓊的離世,摩根也不得不再次承認自己經營親子關係的失敗:「我從未成長為一位父親,我不知道瓊是怎麼做到的。我所知道的是我不想成為我父親那樣的人,但我最終成了跟他一樣的人。」

 

這位「失敗的父親還要面對他們倆老在美國的房產,究竟該如何處理?小孩提議賣掉,因為瓊已經過世,既無實住需求,則變現是上策;但摩根拒絕這項提議,並和孩子關係鬧得更僵,因為房子處處有他對瓊的眷戀,怎麼能讓陌生人擁有呢?

 

眼前談論的老屋,究竟是遺產?還是遺愛?兒女看到的是價格,而摩根在乎的是價值。

 

僵局之下,摩根決定把這間老屋送給寶琳。

 

摩根:你讓我想起了瓊。我希望你能擁有這棟房子,我想把這棟房子送給你。

寶琳:不,這房子是你家人的。

摩根:我以為你現在是我的家人了。

 

雖然沒有法律名分,但因為被關心與被愛,孤獨的摩根把這棟別具意義的屋子贈給視如己出的寶琳。

 

最後,電影秀了一手轉折,原來男女相戀生情的是寶琳與摩根的兒子邁爾斯。這一幕,被摩根瞧見了,於是他私下警告邁爾斯:「如果你傷害寶琳,即便你是我兒子,我也不會善罷干休。」

 

因為愛,摩根願意對寶琳付出,善加保護,視同家人。

 

同場加映:Mr. Morgan’s Last Love這部高齡心理劇,翻譯成《摩根先生的第二春》,在台灣語境下很容易被聯想成狹隘的跨代忘年之戀,或許直譯為《摩根先生的最後之愛》更好。一個喪偶、兒女關係疏離的高齡老人,如何在人生尾端還能感受到愛與被愛?如何表達關懷與付出?人生暮年還有幸福,難道不是因為人們依然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網


延伸閱讀

人生最後的百日可以做什麼?讀《追逐日光:一位跨國企業總裁的最後禮物》

少一點理智,多一點信念:《一個人的朝聖》觀後感

生命的斷捨離,談何容易?《失控的照護》觀後感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