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天下無不是的子女?從《親愛的母親》談起

女兒伊莎的強硬作風,讓愛成了粗暴的指令。

文/吳挺鋒(基隆市政府社會處長)

 

孤獨是高齡常見的流行病,但孤獨何來,眾說紛紜。一位朋友說,人老了,獨居風險就高,四顧茫茫,眼前只剩自己的影子,能不孤獨?

 

真是如此?那麼,憂心忡忡的子女能為獨居父母做些什麼?請撥出時間看看《親愛的母親》(Pilate)(2022)這部匈牙利電影,因為它告訴我們,親情未必溫暖,陪伴可能適得其反。

 

 

電影裡的高齡孤獨從「愛」開始。某日,女主角安娜從病夫的照顧者變成了亡夫的高齡寡婦,生命自此丕變。在外事業有成的女兒伊莎回到鄉下老家協助辦理後事之餘,打定主意不讓老母落單,決定把安娜接到都市,和自己同住。

被迫搬進女兒的家,反而讓老母親更加寂寞。(照片來源:奇摩電影)

在電影裡,伊莎一直把「義務」這個關鍵字掛在嘴邊。她口中的義務,就是一般台灣人都會鼓掌叫好的「盡孝道」。

 

伊莎知道母親年紀大了,安土重遷,於是先斬後奏,火速賣掉安娜住了一輩子的老屋,讓她斷念。此外,女兒在老母搬家前夕更是親自督軍,盡量不讓老母帶任何舊物過去。因為新家應有盡有,舊物都是餘物。

 

結清過去,迎向未來?母女同床異夢。

女兒精心布置的新居是母親畏懼的冰冷牢籠,白天女兒上班,母親彷彿置身半獨居狀態。幾天後,家裡闖進了陌生人,原來是女兒聘請了鐘點管家,但母親不但拒絕陌生人打掃她的房間,還扮演起「監工」,生怕管家偷雞摸狗,讓女兒成了花錢的冤大頭。

 

這一幕,不只是母親對個人隱私自主的捍衛,更希望能當個「有用的人」:「幫女兒看緊荷包」。

 

孰料伊莎知情後,不悅地告訴安娜:「你只要休息,讀書,看電視就好。你不必做任何事,就好好享受。」

 

伊莎這番話,像不像我們常聽說的,老了就要「享享清福」?

 

然而,人是動物不是植物,老人也不例外。當高齡生活被說成「休息就好」,「少動等於享福」,這毋寧是一種簡化,甚至退化。

愛與親情成了綁架母女的有毒糖衣,兩人皆不得幸福。(照片來源:奇摩電影)

齟齬不斷,源於彼此的期望失焦。例如,被迫不帶舊物到新居的安娜,竟然偷偷帶了一塊肥豬肉,因為她知道女兒從小就愛吃高麗菜燉肉,她想讓伊莎嚐嚐媽媽手藝的家鄉味。誰知,這樣的起心動念並不被女兒領情,因為身為醫生的伊莎早就基於健康理由,「十年不吃肥豬肉」了。

 

伊莎知道安娜不開心,試著為母親讀新聞,盡盡孝道,因為這是父親生前會為母親做的事。然而,「我從來沒關心過新聞,」安娜對伊莎吐實,「我當時只是想藉此聽你父親的聲音而已。」

 

伊莎得其形,卻不悟其意。愛與親情成了綁架母女的有毒糖衣,兩人皆不得幸福。

 

伊莎男友一語道破:「問問看,她(安娜)想要什麼?」

 

伊莎自恃聰明,以為早就知道,甚至認為她所設想的才是最好。但當愛缺少傾聽、沒了同理,愛就成了粗暴的指令。其結果猶如複製東方教育環境的虎媽套路:「照我說的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有意思的是,即便世代關係顛倒,進入高齡照顧,誰說虎女不存在?

 

虎媽虎女,都是同一物種。當百般孤寂的安娜到公園走走,好不容易結識了同齡朋友,帶到家裡聊天時,女兒又再度動氣:「為什麼帶一個陌生人回家?」

 

物質條件樣樣不缺,但虎女的孝道比管教還嚴,老母的孤獨不只是一人而已,更是找不到任何連結的浮萍,一切皆因女兒霸道地要求「只能活在我安排的城堡裡。」

 

這部電影的結尾很悲傷,不再著墨。但讀者可以在劇情中體會,「在地老化」不是抽象的標語,而是歷史記憶的附著與延續;「家庭支持」不是親人隨侍與否的檢核,而是尊重與同理的親密關係。

 

所有經歷過高齡照顧的晚輩,所有投入高齡照顧的專業者都清楚這個道理,問題就出在知易行難,甚至愛之適足以害之。


延伸閱讀

電影線上|《親愛的母親》以強制方式照顧年邁母親的警世電影

Anke 書齋|張曼娟《以我之名》- 照顧者的等級

瑞士傳真|如何預防 長照悲歌 ?瑞士醫生:在事情失控之前「不孝」一次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