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人生電影院】爆掉的舒適圈?從《愛,在記憶消失的那一天》談起

(圖片來源/IMDb)

何謂舒適圈?大抵是習慣了、得心應手了,逐漸自我感覺良好。於是乎,生活領土的四周都砌上了水泥牆,而且隨著時間愈塗愈厚,活動範圍愈來愈固定。

上述特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老」字。想耍廢不愛動,就推說老了;職場失去拚勁,就喊著要退休養老。

套句我摯友最愛掛在嘴邊的金句:「別逼人改變,畢竟老了。」

我不同意這句話。老,無辜,無罪;而且維穩並不容易。因為健康、財務、存在意義、以及家人照顧,樣樣都是連動風險,隨時會顛覆你的舒適圈。

真正的老年,反而風高浪急。

《愛,在記憶消失的那一天》(2021)就是一則警示,劇情告訴你,舒適圈並非自我感覺良好的馬其諾防線,當破口出現了,一切都得重新安排。

這部電影從失智症切入。男主角大衛是位成功的銀行高階主管,太太扮演氣質高雅的家庭貴婦,三個小孩裡的弟弟已經成家立業,小女兒剛上大學,唯獨哥哥雅各不成材,因罪戴著電子腳鐐,被居家監控。

(圖片來源/IMDb)

人有旦夕禍福,早發性失智症找上了大衛。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也不必問為什麼。第一道難題就在眼前:誰來照顧大衛?配偶是第一人選。貴婦走出她的舒適圈,家庭場域不變,只是成了家庭照顧者。

但鶼鰈情深擋不住第二張倒下的骨牌。高薪的大衛,曾進行過財務操作,這是他的專業理財一環,如今因失智中斷了經常性收入,面臨房貸償還壓力。

大衛夫人找了兒女,召開家庭會議。

大衛夫人開頭就說:「他們原來有很好的財務規劃,卻被突如其來的疾病弄得亂七八糟。」接著,她拋出了幾個選項:第一,找人來家裡照顧。但這不可行,因為負擔不起這筆昂貴的費用。退而求其次,把大衛送到養護機構,但大衛夫人捨不得,放不下。最後,大衛夫人只好走出舒適圈的二環外,被迫中高齡二度就業,重新接觸陌生的職場,至於照顧責任則委託給魯蛇兒子雅各,反正他必須一直待在屋內。

把照顧任務交給雅各,不是因為他稱職,而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如同大衛夫人從家庭貴婦一路變成中高齡上班族。

終於有一天,雅各失手了,大衛跑出屋外,最後碰到一位無家可歸的流浪女童收留了他。儘管沒有血緣關係,但這位女童是位誤入的「家庭照顧者」,和大衛以父女相稱呼,彼此得樂。

大衛失蹤記的感人轉折,說明了什麼?配偶也好,兒子也罷,他們對家庭照顧者的認知都是生理照顧,而這已經讓照顧者嚴重內耗。

(圖片來源/IMDb)

但這位流浪女童呢? 她像個意外,她只想擁有一位「父親」,哪怕只有一天一夜。有意思的是,大衛在她的照顧下,不再是被照顧者的刻板形象,兩人多了嬉鬧互動的樂趣,暫時擺脫病人形象。

身心靈照顧,是全人照顧。但難的是,十之八九的家庭照顧者,光是生理照顧就耗盡了能量,無暇顧及更高層次。

這也是為何連辦三年的《基隆城市高齡論壇》特別關注在家庭照顧者與高齡孤獨的主題,更在去(2020)年突破社福圈內對話,邀請法律與金融界專家談安養信託的原因。

老,不等於穩待舒適圈。當我們踏入了深水區,才會發現處處暗礁。

(圖片來源/IMDb)


延伸閱讀

【人生電影院】從《父親》談某年某月某日

全球樂齡|看照片就能改善失智?「寫真療法」激發失智長輩豐沛想像力

藝術創齡 | 成大老年所與南美館續簽合作備忘錄 共創藝術介入高齡失智新篇章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