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志工服務新主流:除了貢獻自己,更期待學習與自我成長

北美館志工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九六八年,台灣正式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出生於一九五○、六○年代的新熟齡世代,也是完成系統化教育的第一代,超過半數具備高中職學歷,更有一成以上完成大學、研究所高等教育,全面發展出適合工商社會的現代化生活價值觀,也與上一輩的生活思維與行為模式明顯不同。根據在台中烏日的熟齡生活需求調查結果,發現新熟齡擔任志工,不再只想著為他人奉獻,更期待同步「學習」與「能力成長」,將成為志工服務的新主流。

活用第二人生黃金學習期

從龍吟研論針對中高齡生活需求的長期研究中,發現「學習」的意義不容小覷,幾乎所有熟齡先驅者都提到學習的價值,隨著年齡增長而探知新世界、新可能的慾望遞增,退休將是他們另一波的學習高峰期。新熟齡偏好的學習方式也很多元,體驗式的「實境中學習」是他們更為期待的新模式。

智榮基金會與深耕台中烏日的童庭基金會合作,選定台中市烏日全區作為區域性研究地區,其地理位置於城鄉交界,居民兼具都市與鄉村生活型態。中高齡族群的年齡結構也與全台中市總體分布相當。兩個月內回收有效資料達三百八十六筆,超過半數為五十至六十四歲熟齡族填答、七十八%為女性、六十七%具備高中職及以上學歷,且超過五成的退休生活安排涵蓋志工服務。

從事志工服務的原因。(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與童庭基金會合作之「台中烏日中高齡學習需求調查」)

利人也利己的服務學習

其中,「幫助別人」、「讓自己能力成長」與「學習新事物」為中高齡參與志工服務的三大主因。交朋友為基本要件,但並非持續性志工服務的關鍵動機。當我們用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的概念來看,大學教育鼓勵青年運用課堂所學貢獻社區,強調服務與學習目標同等重要的「從做中學」歷程,且服務與被服務雙方是互惠的關係,就不難明白,新熟齡從事志工服務,具備利人也利己的雙重需求。

進一步分析志工對於服務回饋的期待,以助人為主因的志工群,超過半數 (56%)回不需任何回饋,其他則希望能夠累積志工服務時數兌換福利 (25%),盼有公開表揚獎勵的僅約一成。

然而,以能力成長與學習為主的志工群,則期待服務單位能提供課堂學費優惠(39%)、公開表揚獎勵 (34%)、或能累積志工服務時數兌換福利(30%),可見實質的鼓勵誘因重要性大增。「回饋」向來是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習者修正後進步的關鍵,外在回饋具備強化動機的作用,考量不同動機的服務回饋機制,可驅使志工願意長期投身服務行列,穩定志工人力。

新大人的服務學習圈。(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

「個人價值感再造」為核心的舞台

從事志工服務的中高齡民眾中,66%一個禮拜至少當一次志工,82%在其所服務的場域連續擔任志工一年以上,且他們的日常快樂感和自覺健康感評分,明顯高於另外一百八十二名沒有從事志工服務的烏日民眾。當以學習歷程的角度重新設計志工服務內容,服務學習或可成為退休生活的綜合維他命,結伴吸取新知、與時俱進,還能養成新的興趣或嗜好,找到生活新重心。

與此同時,搭設常置的能力展演場域攸關至極,當能運用所學娛樂自己、與他人分享,從展示中獲得成就感,個人價值感的再造才算完成。全台各地正在起步的高年級實習生確實符合新熟齡的期待,進一步打造常設性、能自然聚眾、被看得見、人我一同進步的志工學習服務舞台正當時。

從事志工與沒有從事志工的生活感受評分。(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與童庭基金會合作之「台中烏日中高齡學習需求調查」,評分方式為5分量表。)

 


延伸閱讀

大家藝起來|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志工創齡培力 一同加入創齡的「新文化運動」

退休後當志工!這家咖啡館徵求65歲以上的高年級實習生

動物園的孩子王 蘇黎世退休族的志工樂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