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在七月六日與世長辭,享耆壽91歲,國際影壇齊聲哀悼。事實上,真正能聲稱與他熟識的人不多,因為作為一個揚名於世的作曲家,他生性並不高調,明明好萊塢客戶居多,卻始終堅持不學英語。對莫利克奈而言,與其把時間花在社交與巡演,不如多花點時間在創作上。雖然據導演巴瑞.李文森(Barry Levinson)揭露,莫利克奈的工作室甚至沒有一架鋼琴。
莫利克奈參與的作品未必真的在影像本身的成就上堪稱經典,但樂曲卻足以傳世。但更多的狀況是,原先電影已經有了七十分,莫利克奈卻能將之提升到九十分以上的水平。由他操刀的電影配樂包括《荒野大鏢客 A Fistful of Dollars》(1964)、《黃昏雙鏢客 For a Few Dollars More》(1965)、《黃金三鏢客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1966)、《四海兄弟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教會 The Mission》(1986)、《鐵面無私 The Untouchables》(1987)、《新天堂樂園 Cinema Paradiso》(1988)、《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1998)、《真愛伴我行 Malena》(2000)等作。
莫利克奈出生於1928年的羅馬,他的父親是一個小號手,從莫利克奈兒時就開始培養他接觸樂器,六歲的他就有作曲能力,12歲時莫利克奈便順理成章地進入學校學習作曲與指揮。在童年與青少年時期,他分別遭遇了三個關鍵的時期,分別是義大利對法西斯的崇拜、羅馬被納粹占領,成為「不設防城市」的窘迫狀態,以及美軍隨後的解放。這些戲劇化的歷史變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真愛伴我行》中的小主人翁,大概就與當時的莫利克奈歲數相差不遠。
與許多接受傳統訓練的音樂家一樣,莫利克奈的真愛是古典音樂,但在戰後為了生計,他不得不為廣播劇創作一些背景音樂。六〇年代初期,他開始為一些電影配樂,但都沒有接受到太多迴響。直到他童年玩伴塞吉歐.李昂尼找上他為「鏢客三部曲」配樂之後,正式讓他走進了不朽殿堂。即便是現在年輕觀眾,在沒有看過這個系列作品的情況下,都能分辨其配樂所帶有的「西部片感」。莫利克奈可以說是以他的天才,奠定了世人對一個電影類型的想像。
我們在這三部作品中可以聽見口哨聲、鞭打聲、蒼蠅聲、槍聲、猶太豎琴聲、土狼叫聲、顫抖的電吉他聲與鼓聲,這表述了一種神話的、蠻荒的、野性的、空虛的、未開化的,並且帶有著冒險氣息的意象。不過莫利克奈也並非一開始就想到要自創一個配樂風格,反而是因為他沒有預算請管弦樂隊複製傳統好萊塢西部片的浩瀚感,只好另闢蹊徑,反而自成一格。但導演塞吉歐.李昂尼的高度配合一樣功不可沒,部分配樂甚至是在他拍攝前就請莫利克奈譜好曲,反過來由他依照配樂來構思情境。
繼續閱讀:電影本事|你所不知道的電影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