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江崎禎英:老化失智難免,不妨打造「可以遊走的社區」

友善社區

圖片來源/Photo by Nina Strehl on Unsplash

作者=江崎禎英

打造社區的同時,如能結合工作或其他功能的高齡者住宅更有意義!它不是「附服務」而是「附工作」的高齡者住宅。這裡的工作不是以賺錢為目的,而是為了實際體會那種自己還能完成某種任務的喜悅感,或許說成「附幸福」的高齡者住宅會更貼近。

在介護機構裡,因有照護保險提供很優渥的服務;另一方面,聽到來自入住者「什麼都不讓我們做」的不滿抱怨聲,這簡直是通往失智症的捷徑!諷刺的是提供愈充實服務的機構,家屬就愈安心,也就愈不想來探望了。讓本人覺得有被家屬拋棄的心情,而加速罹患失智症。

入住「附工作型高齡者住宅」的人,在機構內或社區?有擔負工作任務,例如看守社區內的小孩、擔任兒童保育員或慶典安排等,還可依每個人的個性與專長承接區域內的工作。依據早稻田大學的研究報告,參加社區活動能減少22%的失智風險,其中擔任幹部或協助角色的更能多減19%,所以應該期望的目標不是由第一周期的世代來協助第二周期的世代,而是由第二周期的世代來支持第一周期世代的社會,這完全是「常識」的翻轉。

無障礙住宅是不健康!?

「附工作型高齡者住宅」原則上應該是完全無障礙空間。徹底排除高低差的無障礙住宅,對於需要用輪椅進出的人有其必要性,但是對於還能完全自由行走的老年人,生活在無障礙住宅會使下半身的肌肉衰退,因為在沒有高低差的情況下,行走如滑步會使得腿部及小腿肌力下降,而下半身的肌力擔負著促進血液循環的重要功能,特別是小腿的肌肉收縮是具有推動下半身血液往上的幫浦功能,這也是腳被喻為第二心臟的原因。

下半身的肌肉一旦弱化,因為體内的血液循環只能靠心臓,使得血壓升高。到了醫院,只看到血壓高就給降壓劑,使得血液循環更加不好,身體搖晃導致跌倒、骨折及臥床等如雪崩似的發展。依據照護機構人員表示:最容易跌倒的高低差約2公分,如有明確的高低差,人會意識到它的存在採取應對措施。但是太小的話,例如地毯的周邊或止滑的凸出物等,因為沒意識到就會被絆到。
打造社區或住家時,考慮到身體衰弱的狀況是很重要的。以健康長壽社會為目標的話,不是全部都做成無障礙空間,而是以健康狀態為基準打造住宅,又併設符合坐輪椅的人能夠使用的設計組合來應對是必要的,這也是需要「常識」的翻轉。

到終期都能自律生活的環境

即使實現上述的機構設施,也不可能排除失智症的發生,因為失智症是一種老化現象,重要的是就算罹患失智症,自己也能決定自己的事且確保外出的自由,更理想的是打造「可以遊走的社區」,由整個社區來看守高齡者,如遇見了就打聲招呼。失智症的高齡者即使走失(不是真的走失,而只是忘了目的地),也很少走超過二、三十公里,因此將感測器放身上,然後由全社區的人來看守就可以,看到人時打個招呼,就能大大地減輕風險,再者,對小孩們來説,可以近距離的接觸「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經驗。

但是,當失智症狀進入到某種程度,需要更多的必要保護時,不只是為了本人,連家屬周邊的人,都必須準備適當的場域跟服務,那麼大家節省下來的照護保險資金,就可以提供給他們更優質的服務。如果能整合形成多元化的共生環境,不只是對高齡者,包含育兒世代與小孩子們等全世代的人們來說,都會是一個容易安居的社區。這同時呈現「生涯現役社會」中「只是住在那裡,就能健康的社區」的樣貌。

《社會可以被改變: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
作者:江崎禎英
譯者:陳玉燕、謝吟君、李全賢
出版:侒可傳媒  /  總經銷:允晨文化


延伸閱讀

《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新社會 新思維 新解方

他山之石 解析日本高齡宅的生活趨勢

日本經驗|介護保險+高齡者住宅法,滿足銀髮居養需求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