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搭橋聊天室|戴上「同理心」眼鏡 打造人際善的循環

搭橋聊天室-1

圖片來源/Pixabay

上班途中,所有人都停著在等紅燈時,有一台機車不斷地原地震動,引人好奇,讓人忍不住多看了兩眼。看到一個年紀約2至3歲的小男孩夾在爸爸和媽媽中間,男孩用頭向前頂爸爸的背,爸爸順勢頂回去,在整個停紅燈的過程當中,只見小男孩和爸爸在機車上頂來頂去,造成機車不斷地震動,坐在後座的媽媽則是氣定神閒地滑著手機,完全不受影響。

 

小男孩不斷開心地往爸爸的背上頂去,爸爸也順勢回頂,完全沒有感受到不開心的感覺,媽媽也沒有因為小男孩的舉動而調整她與小男孩之間的距離,或是出聲制止小男孩。直到紅燈轉為綠燈,所有車輛發動往前駛。

圖片來源/Pixabay

狹小的機車坐墊上,夾坐在父母親之間,安全感十足!可以自在、開心地和父母親互動,某個程度也顯示出小男孩對父母親的信任,有愛做靠山。看著這一家人,我心中想著:這個小男孩好幸福喔!如果人能一直處在愛、安全及信任的環境中,一定能像這個小男孩一樣充滿笑容、活力百倍,不斷地持續與人互動!

 

當這個小男孩長大後,也一定有很高的機率像他父親以那樣的方式來與自己的孩子互動。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的正向滾動,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愛、安全及信任不斷持續發生,讓人心自然而然地醞釀出豐厚的與人為善的能量,並且能將這份能量發送出去,影響更多的人!

 

到底,能持續擁有這份與人為善的能量關鍵是什麼呢?是要等待天時、地利、人和的難得機會?還是要不斷地忍耐、壓抑自己、忍氣吞聲?要先上課學習知識和技巧?我想,應該是要戴上名為「同理心」的眼鏡!

圖片來源/Pixabay

這副眼鏡看似熟悉,卻又覺得很遙遠,配準確了,看事物的焦距對了,一切就清晰了!但,若沒配準,很容易出現張冠李戴的糗事或失禮得罪人,打壞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說: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為基礎,可以試著從察覺他人需要、關心對方的看法與協助他人發展等原則為出發點,透過這些原則可有效地了解他人觀點,進而認知他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也同步提高個人的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是指能夠身處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透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與處理問題,對於人際交往與關係的建立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溝通能力。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博士提出了一種「非暴力溝通」的溝通模式,來提升人們在日常的同理思維,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

 

「非暴力溝通」又可以稱為「善意溝通」或「愛的語言」,透過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誠實表達內心感受與需要,同時也有益於增強個人的覺察能力。若我們能有意識地刻意練習,提醒自己轉換說話與聆聽的方式,與人互動時專注在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上,相信這份與人為善的能量將源源不絕地注入在你我的心中和所在之處。

圖片來源/Pixabay

來嘗試練習一下這個愛的語言吧!當家中長輩看見未婚的晚輩時,總是會關心:有對象了嗎?什麼時候要結婚?領了多少年終?何時升官發財?身為晚輩每每聽到這些關心,總是備感壓力!

 

這個時候,晚輩可以客觀地陳述事實,不做個人評斷地說:我聽到您對我的情感、婚姻、薪資和工作的關心;接著提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我感到很開心也很沉重;然後說出自己所在意的部分:因為我感受到您對我的重視和期待,但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有其獨特性,不是一定都要達到這個目標;最後用請求而不是命令的口氣,說出期望的行動:您是否願意聽聽我最近發生的事,讓我和您分享我的學習、收獲和感動呢?

 

善意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帶動對方進入這個與人為善的良性循環中吧。

 

撰文/江明璇

在博士班路上匍匐前進的女子。

綽號花花,身兼新活藝術服務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知識長,資深社工師,傳承藝術首席講師。

延伸閱讀

搭橋聊天室|互動三寶,讓你不再跟長輩「 尬聊 」

記住成為快樂熟年的關鍵,開始著手投資身邊的關係吧!

讓溝通有愛無礙 練習說清楚也是關鍵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