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除了必須在分工合作中才得以生存之外,精神上與心靈的意義與價值,也在與人互動中彰顯,因此人際關係往往是決定我們幸福快樂最主要的因素。
提到人際關係通常我們會注意到與親戚家人、朋友及同事客戶這三大領域,但是卻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與自己的關係。
和自己好好相處 從獨處開始
如何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擁有自信與自尊,這些是生命的課題,若是打算修習這些學分,我們第一步可以練習的事,或許是從獨處開始。
在現今的生活型態中,想要能離開家人朋友以及周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刻意尋找一個獨處的時間空間及心情,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才必須「刻意」練習。
能夠獨處,甚至喜歡獨處的人,在退休後會比較快樂,如英國小說家波伊斯說的:「我們越老便會越孤單,這表示,喜歡孤單的人,入老後快樂會增加。一個老人如果能在陽光下自得其樂,那他將可與一片在陽光下自得其樂的大理石發生無言的應合。」
作家簡媜也提醒:「若一個人一生重心僅是工作與家庭,從未建構自我主體,從未學會獨處(這一點要用紅筆圈起來劃上三個星號,乃老年學測、指考必考題),當這兩根大柱移開,老年生活猶如汪洋孤舟,不知何去何從?空虛與寂寞,慢慢對一名老人削骨蝕肉,終於墜入毫無生活品質與品味的老年黑淵。」
感受天人合一的獨處境界
從積極面來說,獨處除了可以面對真實的自我,還能夠有與自然融為一體,達成天人合一的感受。
自古以來,幾乎不管什麼宗教或靈修團體,都把獨處當作是尋求來自上天啟示必要的手段,透過獨處,人類才能與超越的靈界交流,當然,不管我們是不是相信有這麼一個最高的主宰存在,在大自然裡獨處,有機會體會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經驗,那種人與眼前景色似乎已經不再有界線的神祕體驗,如同祈禱,幾乎不可能發生在身旁有人吱吱喳喳講話時。
獨處似乎能讓我們所有感官更加敏銳,自然作家梭羅說得很有道理:「似乎有條法則規定你沒辦法同時與人和自然產生深刻連結。讓你親近其中一者的特質,會讓你與另一者疏離。當心智清晰察覺到自然之美,便會立刻自人類社會中抽離。
而且更棒的是,獨處可以讓我們練習喪失已久的沉思習慣。獨處時的沉思讓自己的思緒可以自在漫遊,其實是不容易的,一則是違反動物天性。在自然界中,動物時時刻刻處在緊張中,為了存活下去,必須躲避敵人;為了覓食,也必須不斷尋找可以吃的生物,因此注意力必須分散,無法安心地處在沉思狀態。
但是人的演化,因為工具,因為分工合作,我們超越了動物的本能,我們可以沉思,讓思緒漫遊在過去與未來,讓我們可以不再只存在於當下的時空,換句話說,我們不再需要像野生動物般時刻警覺周遭的風吹草動。
資訊爆炸時代打破專注力
但是這種沉思讓思緒漫遊的禮物,隨著無所不在的行動上網與叮咚不斷提醒我們有訊息進來的干擾,我們又恢復成注意力不斷分散的所謂「多工作業」模式。
充斥在我們身邊的喧囂,創造不出什麼新鮮事,只是不斷加速再加速、複製已嫌數量太多的現有事物。哲學家尼采說:「由於缺少從容寧靜,我們的文明走向一個新的野蠻狀態。這種叫做心神不寧的過度忙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所以人類要修正現有的生活,同時強化沉思冥想的機會。」
也有學者分析為什麼現代人會忙個不停?認為是因為我們喪失了信仰,內心深處其實不相信有來世或永恆生命的存在,因此人類的生命就顯得非常短暫脆弱;同時加上時代變化太快,我們已經不相信有什麼事物能夠持續不變。
因此在這種不確定之下,缺存「存在感」而引發焦礁不安的神經質,使得人們已過度的活動,甚至已進入病態的,有些歇斯底里的以盲動與積聚來回應這個極為短暫而易逝的生命。
理解這樣的背景,那麼才能體會哲學家們所說的:「人從來沒有比看似什麼都不做的時候來的活躍,也從來不會比一個人獨處時,更不孤單。」或者「人需要獨自一人進行生命沉思的活動。沉思的生活,才能使人類處在應有的存在狀態。
從書寫和閱讀中練習獨處
那麼如何練習獨處?
如果一天中真的沒什麼機會找到安靜沒被干擾的獨處時刻,至少晚上上床睡覺以前給自己十分鐘十五分鐘應該是做得到的。但是靜下來後要做什麼事呢?如果不想靜坐數息,其實恢復從前最古老的習慣:寫日記,也是很棒的一件事。
這日記跟我們在社群軟體每日發文的作用完全不同,這個睡前日記最好是用真正的紙張與真正的筆,目的就是寫給自己一人看,跟自己對話,因為生命中的確需要保留一塊完全私密的空間給自己,就只專屬於自己,用筆書寫的原因是很神奇的,當我們用真正的用筆一筆一劃,有點緩慢地,用適合思考的速度寫下的時候,可以呼喚出我們所不知道的自己,那個潛藏在表層思緒底下的自我。
如果不知從何寫起,或許可以先試著參考很多專家建議的,條列寫出今天你感恩的幾件事或幾個人,也有專家認為寫出今天的好事,可以形塑我們正面思惟,為人生帶來好運。也有人認為可以將思想集中在下列兩個問題:今天我從自己和別人身上學到什麼?我可以做些什麼,讓明天比今天更好?也有人建議每天用日記寫下夢想,目標和成就,因為如果你的人生值得活,就值得紀錄。
當然,也可以不需要那麼「勵志」,每天晚上就寫下當時的感觸即可,不管是悲傷是喜悅,是生氣是感動,都可以,將以上諸多具體建議抄在日記本扉頁,可供我們一下子不知道該寫什麼時,當作參考的索引。
每天給自己一小段獨處的時間,如果能夠的話,更進一步,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比較長的獨處時間,並不需要躲到深山裡,也許只是一個沒有活動的周末假日,也許就在自己房間,關掉電腦與手機,然後找一本精彩的小說,讓自己的思緒漫遊在不同的時空當中。
看小說跟追劇不同,我知道很多朋友會在假日一整天花上十來個小時看完一部連續劇,但是我們看影像時,思緒是被帶著走的,一個畫面跟著一個畫面,無法停頓下來慢慢想,也不太容易立刻跟自己過往生命經驗做印證。
閱讀紙本小說就完全不同,我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思考的速度前行,一邊在腦海中重構文字所描繪的場景,我們很容易隨時停駐並回想,因此,有人形容書本就像是一扇窗,也是一面鏡子。從窗戶往外看,認識不同的世界,但是鏡子又可以映照出自己,從閱讀中認識自己。
閱讀創造出讓我們專心『想像』的場域,不管是想像自己還是想像他人,想像過去,還是想像未來,「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曾說:「人類是地球上唯一不需要親身經歷便能設身想像他人心思和處境的生物。而啟動我們內心這股魔法想像與豐沛能量的泉源,正是一部部文學的傑作。」
延伸閱讀
安可退休學|「全員 單身 時代」來臨,從今天開始練習一個人的生活
瑞士傳真|如何破解「又老又孤獨」的未來?蘇黎世大學研究:「付出」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