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瑞士傳真|如何破解「又老又孤獨」的未來?蘇黎世大學研究:「付出」是關鍵

編按:社會觀念日趨開放,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或離開不合適的婚姻關係,做個自在的單身者;消費市場也因應推出各式針對單身者的產品及服務,只要好好地規劃,「單身」不會是個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是需要情感互動的社會性生物,然而單身者有更多必須面對孤獨、寂寞的時刻;尤其進入高齡,身體機能衰退,跟社會的互動接觸也會隨之減少,成了心理健康的隱形殺手。瑞士蘇黎世大學心理系因此進行了名為「被愛」(Beloved)的研究計畫,嘗試為高齡又孤獨的現代社會找解方。

根據2016年人口結構統計,蘇黎世州內有23萬8000人為單身戶,其中離婚、喪偶的65歲以上單身人口約4萬人。「單身」與「孤獨」時而並存,尤其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孤獨是左右健康的一大因素。

 

多項研究成果指出,「與他人良好互動」對於保持身心健康,並對未來保持樂觀,是有所助益的。尤其,對另一個生命有情感上的連結、給予照顧,能滿足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的心理需求,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施比受有福,照顧動物滿足熟齡者「被需要」的社會心理

 

圖/Pixabay

而所謂的生命「連結」不限於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也能有相當強大的依賴關係。一個最常見的經典例子是,在子女離巢之後,家中的貓、狗、小鳥等寵物,時常是填補熟齡朋友空巢期的重要精神陪伴;而有寵物為伴的熟齡生活,也更加動態而健康。

每天外出遛狗,為牠們準備飲食和盥洗,這層責任感與付出,使生活多了目標。日積月累,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有時緊密更勝於人。

 

給牠一個機會做你「無血緣的家人」, 牠會回報你活力而嶄新的第二人生

 

在瑞士,「領養代替購買」的風氣十分興盛,包括「被愛」計畫的研究對象(65歲以上家有貓狗的人士)家中的寵物,也多是由動物收容所領養,或直接從前飼主手中接手照顧的。

在銀髮生活展覽中,蘇黎世動物收容所倡議「以收養代替購買」,民眾響應。(圖/方常均)

蘇黎世動物收容所也提倡熟齡朋友認養動物,希望更多市民在考慮添一個動物家人時,可以來參觀動物收容所,了解並認識照顧動物需要什麼樣的知識與準備。接納需要家的動物,也是為自己和動物創造一個新的社會環境,有助身心各方面保持動態。

 

住在養老院的安娜奶奶養的是一隻小型犬,她說:「這隻溫馴的小狗像是我的社交領導員,因為帶著牠很多院民會主動和我說話,我們每天出門時,也有和陌生路人攀談的機會。」出去散步像是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為毛小孩而擴大了生活圈。

在瑞士導盲犬幫助視力障礙的老人家甚多,退役的導盲犬較容易融入新的家庭生活。(圖/方常均)

住在瑞士東部鄉間的海莉女士說:「我從收容所領養了一隻退役的導盲犬,牠原本就習慣服務人們,很快就適應了我的生活。每天和牠在原野中散步,我有被牠保護的感覺。丟樹枝和撿樹枝這樣簡單的活動,帶給我們很大的樂趣。牠雖然看不懂時鐘,但是時間一到就知道我們要出門透透氣了,雀躍得像個天真的孩子。」

 

愛牠,就要為牠的未來著想

 

蘇黎世動物收容所也提出一個觀點,家庭人口結構單純化的今日,有的銀髮朋友把寵物看得比家人重要,因此在立遺囑時,切記也幫牠安排一個新去處(Tiervorsorge);可以交託給同樣喜愛動物的親友,或是捐款給動物收容中心,讓牠能有一處安全的地方可去。

 

收養動物,可能是出於一片善心,也可能是要增加生活變化與情感互動;不同的機緣下,創造的都是雙方進入彼此生命的機會。然而,就像人失去寵物的悲痛,人的離去對寵物來說也是莫大的傷痛,在領養或購買時記得為牠們往後的日子(可能是牠們的一輩子)多想想,以免流浪動物的問題一再發生。

 

「被愛」研究計畫關注人與其他生命的連結,除了動物之外,也發現行動不便的銀髮長輩,在家好好照顧盆栽或是花園也能帶來類似的效果。這同樣也是人與其他生命美妙的相遇,付出愛的人更勝被愛。

 

荷蘭傳真|這裡沒有孤獨老人!聯合整條街道對抗寂寞的「甜蜜70俱樂部」

任命孤獨大臣的英國 如何透過藝術解救孤獨?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