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Anke書齋|在失速世界中「 慢活 」,你真的準備好了嗎?想清楚這9個問題找回對生活的熱情

圖/Pixabay

編按:人生來到四、五十歲,不論在工作或經濟都有了一定的成就,精神體力也都還不錯,可說是最意氣風發的時期。但其實越來越多中年族群開始考慮減少工作時間,放慢腳步,花更多時間尋找自我及內心的平靜;也就是所謂的「 慢活 」。

「慢活」並不是什麼新鮮的點子,不過執行起來卻沒有想像中簡單,不同國家對於慢活的接受程度不同,甚至是否結婚、養育子女,都會影響旁人對慢活族的觀感。

約翰納斯.亞特霍夫和阿爾德.柯爾茲都是以生活品質為重的慢活族,他們的故事可以幫助你,了解要走入「慢活」人生前要做好哪些準備,重新找回對生活的熱情!

約翰納斯.亞特霍夫已經很久不知「嫉妒」為何物了。因為他是人生勝利組,他才是別人需要嫉妒的對象。

他擁有所有人艷羨的一切,不但坐擁高薪與名車,位在科隆的豪宅更比他那些大學同學的住家大了整整四倍。

在不到四十歲時,他任職的公關公司老闆,已晉升他為部門主管。他熱愛這份工作,客戶們也非常滿意他的企劃,樂在工作的他,就算一週上班八十個小時,也不以為苦。

但在四十五歲那年,那種已被亞特霍夫遺忘許久的嫉妒感受突然湧現。那種感覺是在他接到一位老朋友打來的電話之後產生的。老友邀他一起碰面聚餐,他因為要加班所以婉拒。對話內容很簡短,和過去也沒什麼兩樣,但掛斷電話後,這位老友的話卻一直縈繞在他耳邊:「你不能來真是可惜,真懷念以前我們一起去酒吧的時光!」

頓時,他心中突然警鈴大作,像是有什麼感覺被喚醒了。「我已經完全忘記我有一位真正的好友,以及和他在一起是什麼感覺了。我是個工作狂,和別人聊天說笑總是讓我覺得很無趣。」他說。

圖/Pixabay

自從那天通完電話之後,他不再覺得工作是件開心的事,反而自覺就像是工作時程表的奴隸,只是個聽命行事的機器人。他起床時心情也變得很糟。此外,他更醒悟到自己為了成功付出了多少代價、錯過了多少事物。從前,即使休假時要到公司加班,他也樂此不疲。但是現在碰到同樣的情況,只會令他感到疲累。

如今已經四十八歲的他感嘆道:「我明白,其實我已經失去自我很久了。」尤其在他的哥哥生重病後,他也更體悟到,在生命結束之前,必須為自己真正活一次。

於是,亞特霍夫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找他的老闆,希望能減少工作量。一開始對方先是全然驚訝與不諒解,但在經過他真誠的解釋後,他的上司接受了他未來「想烤小一點麵包」的想法。此後,他一個禮拜只工作四天,星期五放假。工作減量雖然使他的收入少了二十%,但是卻多了五十%的休閒時間。

圖/Pixabay

當然,不再把工作擺在第一位的新生活,也是需要學習與適應的。「剛開始我常常覺得很空虛,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放鬆和休息了。」他說,自己也曾感到恐慌與不安,畢竟要徹底翻轉生活方式,同時找到填滿休閒時間的方法,需要有強烈的意志力,並懂得借助外在資源。

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有「慢活」這個名稱,用來呼籲人們在生活中要放慢腳步,找回內心的平靜。不過如果想真正做到慢活的精神,必須改變既定的想法。

慢活的生活方式當時在美國掀起一股熱潮,根據美國的研究顯示,有將近一半的上班族曾經拒絕過需要延長工時、增加工作量的升遷機會。但慢活的觀念在德國的接受度並不高,人們鄙視那些在工作上不力求表現或不積極爭取升職的人。如果這種情形是發生在有小孩的員工身上,大家會比較能夠接受;但若單純只是為了要享受人生、讓自己更快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亞特霍夫就表示:「很多人以為我應該是累壞了,或是生病了。他們完全無法理解我為什麼就是想少一點工作、多一點生活。」

圖/Pixabay

時至今日,類似的期待與想法終於逐漸蔚為風潮。德國聯邦家庭事務部的研究報告指出,約有四分之三的男性與半數的女性希望能縮減工時

「這是因為人們在尋求更多的快樂與滿足。」來自哈根的顧問阿爾德.柯爾茲(Arnd Corts)表示。他本身就是個慢活人,而且也鼓勵人們朝這樣的目標前行。多年前他放棄市場銷售部經理的職務,成為自由工作者。他說:「擁有越少,可以獲得更多。」倍感壓力、持續過勞與不快樂的人,也不太會有好的點子。

不過柯爾茲並不建議在承受高壓的狀況下做出重大的決定。他認為身心俱疲的人應該先抽空休息幾週,仔細思考究竟是否應該慢活過日子,並且自問下面這些問題:

  1. 我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
  2. 我需要多少錢來支持這樣的生活?
  3. 我的人生目標為何?
  4. 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嗎?
  5. 除了能維持生計以外,我希望工作還能帶來哪些收穫?
  6. 在既有的工作範圍內,有什麼是有可能改變的?
  7. 我是否已經由於升遷而與我原先的志向與抱負漸行漸遠了呢?
  8. 我是否已經不再做那些帶給我很多樂趣的基本工作,而是身居管理職呢?
  9. 我真的想當主管嗎?

對亞特霍夫來說,自從他四年前放慢腳步後,至今仍不後悔當初的決定。「我覺得現在我對工作又充滿熱情了,我不再覺得自己只是一顆在完成任務的棋子,」他說,「此外我也發現,自己是有社交需求的生物,現在我也擁有自己的朋友圈。」

本文摘自:《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

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 Christina Berndt

譯者:林硯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盡情與山海對話,在成功退休的好日子

棄筆從農退休,只是換個跑道快樂的跑

媒體人退休回花東 向9旬老母學生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