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你有電影耳嗎?用紀錄聲音來場聽覺饗宴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日前為《台灣切片#2》的七部影片現場配聲(圖片來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電影裡的聽到的聲音幾乎都是事後「配」出來的。在觀看電影時,你是否注意到聲音也有說故事的能力呢?

2018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特地規劃「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的展覽,邀請曾獲金馬獎最佳音效提名的法國籍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 擔任策展人,用以田野錄音(在錄音室外進行錄音)為基礎,橫跨新聞學、民族誌,生態學和聲音藝術等不同領域,來嘗試讓大家用耳朵「聽」電影。

「聲音的紀錄,有時候會比影像的紀錄來得更真實,因為聲音會讓觀眾的產生身體感,聽到什麼可以想像出新的畫面,」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指出,電影裡的聲音常常被忽略,但是當影像加上聲音處理,會讓觀眾更有現場感、臨場感 ; 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創作者可以用聲音、檔案重新再創作,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錄音師是喜歡用耳朵「觀看」世界的人,喚起日常隱身於聽眾體內的感官知覺(圖片來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錄音師是一群喜歡用耳朵「觀看」世界的人。他們以麥克風和耳機為介,閲讀自身周遭的音景地貌:林林種種的錄音工具把聲音轉換為文件,時而過濾、時而強化,彰顯內部細節和 /或營造距離。錄音師間或也會對這些聲響加以處理,使用蒙太奇和混音手法,剪輯聲音片段,加以堆疊重拼。這個行動本身就是在建構一套論述、一段敘事,儼然以電影概念譜寫一幅聽覺圖像 ,重構一部「聲音紀錄」。

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日前為《台灣切片#2》的七部影片現場配聲,重新詮釋1960年影像作品!用自製的木琴和介於吉他和古箏間的弦樂器,放映時他以松果、石頭、豆莢等各式各樣的自然物品撥奏,搭配效果器及自己錄製的音效,讓現場瀰漫著獨有的奇異氣息。

同時,也針對影片中不同的場域搭配地景音效,《今日開幕》中的浪潮聲、《延》中的機器重擊聲、《跑》中的車流聲……等,讓聲音的風景與畫面相互貼合。映後導演莊靈和韓湘寧也表示經過配聲後,對自己的作品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換一種方式進入電影的世界,從觀眾變聽眾,也能用感受向耳朵致敬的聽覺饗宴。

【展覽訊息】

延伸閱讀

安可特映會|一部拍攝長達35年的紀錄片凝聚社會關懷

林木材:無框架紀錄片影展,讓電影和觀眾產生對話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