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走出生命幽谷,陶曉清:我的人生好好玩!

人生學校 陶曉清 - 安可人生雜誌

陶曉清坐家中客廳,訴說著抗癌和退休生活點滴。這個客廳曾經聚集了許多歌手、創作人,現在也歡迎各方友人到家中聚會分享。攝影=張紀詮 / 圖片提供=陶曉清、時報文化

資深廣播人同時又有「台灣民歌之母」稱號的陶曉清,2017年9月獲頒第52屆廣播金鐘獎的「特別貢獻獎」。18歲踏入廣播領域,從真空管收音機到電晶體,從AM到FM,從西洋熱門音樂到校園民歌,從實體電台到網路電台,如今73歲,她的生命見證了台灣廣播史的發展。

她的聲音伴隨著無數聽眾成長,聽眾跨越了幾個世代,成了許多人心中溫暖且熟悉的記憶。

癌後重返廣播

回憶48歲時,她從工作30年的中廣退休,之後又到台北之音主持節目,62歲離開電台那一刻,她心想這次是真的退出熱愛的廣播職場了。

沒料到罹癌生病,讓她意外重返廣播舞台,這回轉戰到網路世界,3年前她和乳癌病友們共同成立了網路廣播電台《牽手之聲》,由她擔任台長,她的聲音就像熱情的生命力,依舊在空中傳播。

陶曉清利用電腦、喇叭、麥克風三樣設備,在家裡就可以做節目,家中書房成了她的錄音室。關起門來,只要門上掛著「錄音中」,家人便識相不打擾。使用廣播機器對她來說已經是很熟練的事,「現在只是改成去按滑鼠,不是按按鍵。」陶曉清說。

陶曉清在網路電台節目中訪問乳癌醫生,傳達正確觀念,也談其他癌症,讓聽眾能獲取新的抗癌知識。除此之外,少不了她所擅長的音樂節目,節目名為〈音樂任意門〉,透過她對音樂的熟知,帶領聽眾穿梭於不同年代、曲風的中西樂曲中。

只需要電腦、喇叭、麥克風,陶曉清在家裡便可以自行錄製網路廣播節目,完成後再上傳到雲端。攝影=張紀詮 / 圖片提供=陶曉清、時報文化

和死神交手

持續耕耘廣播領域的陶曉清,因為曾經走過癌症的幽谷,比一般人更貼近死亡,也看透面對死亡的恐懼。「人生最大的危機,還是死亡。只有人類會在死亡還沒到來之前就開始擔憂。」陶曉清坐在瑞安街家中沙發上平緩地說。

五年前,一次淋浴時突然摸到乳房裡有腫塊,她心想這個家族病史終於輪到了她,等確診是惡性腫瘤時,仍難逃恐懼,心想自己的時間已到,死神前來叩門。

「聽說要化療,那種恐懼,比聽說得癌症更害怕。」陶曉清腦中浮現骨瘦如柴、不停嘔吐、頭髮掉光,最後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如槁木死灰的病人模樣。

「以前連續劇都是這樣演的。根本都還沒打針,我已經覺得快吐了,後來發現是自己的睡褲太緊,換一條就舒服多了。」如今已能笑談當初病情的她,事後證明當時心裡的恐懼遠超過了實際的恐怖。

她在居家化療期間,只要體力足以負荷,原先的活動都如常進行。每週去雲門舞集上一次跳舞課,去社區大學做棉紙畫,在家主辦的電影欣賞會、讀書會照常舉行,也開始和媳婦一起去練太極。戴上口罩,照樣出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朋友送了她三頂造型、顏色不一的假髮,她不僅沒有骨瘦如柴,還可以亮麗如昔地出席各個公開活動。「他們都不知道,我裡面其實是大光頭!」陶曉清笑說自己的假髮造型其實還挺時髦的。

今年7 月,陶曉清將以舞者之姿登台表演,正緊鑼密鼓排練中。攝影=張紀詮 / 圖片提供=陶曉清、時報文化

重生的學習

「雖然很清楚知道,人總有一天會死,但經過這次,知道真的是倒數計時了。」從發現到治療結束差不多十個月,雖然成功抗癌,不過陶曉清心裡明白,癌細胞還是有可能再度找上門。她也學到,只要定期追蹤治療,發現都不算晚,還來得及治療。毋須過度焦慮,自己嚇自己。

陶曉清如今更懂得觀照自己的身體,也更積極過生活。網路電台事務和帶領生命成長課程被歸為工作類,其他娛樂、活動則屬自我享受,而目前的時間分配是工作、自我享受各佔一半。

帶領生命成長課程,是陶曉清人生裡的另一段學習。因為對心理學、生命成長課程感興趣,陶曉清過去在職期間,數次抽空飛到加拿大的海文學院上課, 更在自己64歲時完成學院要求的論文和實習時數,拿到編號87號的諮商畢業證書。這些年來,她常是台北、深圳兩地跑,做口譯、當助教,分享自己所學。

「像這種工作,沒有退休這回事,除非是自己不要做了。」陶曉清在化療結束後隔年,便飛去深圳帶課。因為出於興趣,也沒有收入壓力,教學過程對她來說是分享、傳承,甚至是種享受。「就做到自己做不動或不想做為止。」


陶曉清給想退休、準備退休、已退休的你/ 妳


陶曉清

生於1946年,知名廣播人,作家亮軒(本名馬國光)之妻,廣播音樂人馬世芳之母。引領1970 年代台灣民歌運動,被譽為「台灣民歌之母」。18歲進入中廣主持廣播節目,早年引介西方流行音樂,後推動民歌風潮,創建中廣「青春網」。中年後投入成生命長團體,近年創辦網路電台服務乳癌病友。


延伸閱讀

加入安可人生LINE,熱愛熟齡生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