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新富町文化市場:今天不買菜,我們去市場買一段鮮活記憶

新富町文化市場 - 老屋新生大獎 - 安可人生

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_汪德範攝影

才走出捷運站一個轉身,不起眼的小巷弄裡撇見新富町文化市場低調的身影,不期而遇,讓人在尋訪之初,就是一個驚喜。

穿過50年代台北常見的5層樓連棟公寓後,以洗石子洗鍊水平飾線為外牆的新富町文化市場映入眼簾,約莫二層樓高的市場建築以白、灰、深灰為主要色調,搭配原木色的窗櫺,整潔中透露出屬於日治時期特有的清雅。這棟1935年落成的公有市場原是「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在安全躲過二戰台北大空襲後,國民政府時期改名「新富市場」,是台北萬華地區的重要市集之一,大量軍民人口湧入台北與鄰近舊城區的優勢,不僅讓新富市場快速興盛,更帶動了周邊街區,成為交易活絡的常民生活區。

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_汪德範攝影

但自1970年代後,鄰近地區新建起更大型的環南批發市場,以及新富市場週邊因為商業活絡而不斷增建的違章,以及三水街上流動攤商正式合法成為「東三水街市場」後,半世紀以來熱鬧的新富市場愈來愈難吸引人走入,最終淪為倉庫或準備食材處,而建物也被周遭樓房、違章層層遮蔽,後來的人們甚至不知道這裡藏著一間如此漂亮的市場。

幸好,2006年新富市場被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市場處自2011年開始進行修復工程,經過多年調研與如舊修復後,全台獨有的馬蹄形市場建築終於重見天日。

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_汪德範攝影

來市場採買文化

穿過小花園步入修繕後的「新富町文化市場」,舒適微風在通透光線裡徐徐吹來,「最初建築設計考量到通風、光線與動線,所以非常節能」,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負責營運新富町文化市場的主任洪宜玲說。馬蹄形設計的巧妙,就在於能置入一座天井,讓光與風從更多的窗櫺灑入,顛覆大眾對傳統市場的陰暗印象。

馬蹄形中軸線的兩側,就是往昔一座座攤台緊鄰而立,兩座保存完好的攤台依然安放在軸線兩側,只是原本販賣的蔬果換成一本本書籍,「販賣」的行動持續在市場中上演。建築師林友寒參考了原本市場樣貌,以不傷古蹟的方式,採簡練清水混凝土與透光輕量PC中空板,將空間區隔出共享辦公空間、展場、教室、料理學堂及咖啡館,讓市場的公眾性意義繼續延續。

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_汪德範攝影

生活自是一座博物館

負責營運的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將其多年經營地區閒置空間的「都市果核計畫」經驗為底,以古蹟自有的歷史脈絡為線,重新安排市場中該有的活動,主題則圍繞在傳統市場知識與生活的關係。例如空間一側牆上設有「重溫舊市常設展」,清楚解說空間與歷史,生動模型更還原當年市場樣貌,讓人一目了然。基金會也積極與東三水街市場自治會合作,一方面訪談攤商做文史紀錄,一方面也設計主題導覽活動,由攤商們分享數十年的職業秘訣,包括深受歡迎的「手路學」系列,是由專業講師與菜市場現地手作專家搭檔,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更走入攤商,第一手了解製作秘辛。

新舊市場的交接介面。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_汪德範攝影

重生後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就像一塊磁鐵,慢慢吸引了對傳統市場或萬華在地研究有興趣的人進入,許多藝術家、文化學者透過新富町文化市場,進行更多的現場採集、現地創作、探勘等。另一方面,透過一場場介紹在地文化的展覽,以及大展身手的主題課程,也讓攤商們──在地專業者──更願意共同推廣社區特色,將先人流傳下來的智慧,持續展現。

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_汪德範攝影

生活本就是智慧的累積,即使科技日新月異,但一走入在地市場,你才能真正見到庶民的生猛活力與百年技藝。這也是為何基金會在修繕時,刻意保留了製冰室;上個世紀的製冰製程與鄰里攤商間的互助情感,愛嬌姨依然鎮守在透明玻璃保護下的製冰室,繼續運作。

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_汪德範攝影

選一個陽光嫵媚的早晨,到東三水街市場逛逛買菜,再到新富町文化市場補充文化養分,或是到市場外側的日式宿舍,吃一口合興八十八亭的精巧鬆糕。細品生活的韻味,讓人更愛生活!

 

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_汪德範攝影

新富町文化市場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

(捷運龍山寺站3號出口,左轉和平西路三段81巷)

電話:02-23081092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撰文╱Sylvia Chen、圖片來源/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_汪德範攝影


延伸閱讀:

百年藥鋪蛻變社區博物館,迪化207訴說台灣故事

商賈之地|特選三間經典老店 守住城市的記憶

基隆老故事|村上春樹筆下咖啡畫面 委託行的日式懷舊咖啡館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