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台灣生活史:懷舊與知新的 i 閱讀

台灣生活史 閱讀 - 安可人生雜誌

圖 / Pixabay

文化部為推廣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主辦「大家i閱讀」系列講座,我是2017年五場講座的講師之一。講座名稱「i閱讀」,「i」是仿效蘋果公司(Apple Inc.)知名的「i」系列產品,取「i」與「愛」諧音即「愛閱讀」,但我近年來真的養成了「i閱讀」的習慣。

我的「i閱讀」,則是取蘋果「i」系統產品「i」的含意。1998 年,蘋果總裁賈伯斯在iMac(桌上型電腦)的發表會上,對「i」作了解釋:internet(網際網路)、individual (個人)、instruct (教導)、inform(告知)、inspire(啟發)。

在當前的數位時代,除了傳統閱讀(包括電子書),還有「數位閱讀」的新世界,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各種形式的個人電腦(包括智慧型手機),透過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 獲得以文字、圖像、影音呈現的各種知識。因此,我們要具備「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懂得選擇、搜尋及評估各種網路資源。

我的「i閱讀」最常接觸Google大神;以「Google 搜尋」來找資料,搜尋有些小技巧,但網路資訊一大抄,找到的資料還要進一步驗證可信度;「Google 圖片」也很好用,可以圖搜圖;「Google翻譯」的準確性還在發展中,但可參考;「Google地圖」不但在交通上很實用,也可輔助閱讀。

圖 / Pixabay

「維基百科」也是很好的參考用線上百科全書,常可提供線索。各種語言版本以「English Wikipedia」規模最大、詞條和解釋最多。

「YouTube」(影音分享網站)有電影、電視、音樂、MV、廣告片、紀綠片等,以及個人的儲存紀錄、發表創作。

台灣的「數位典藏」是國家知識雲端寶藏,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等都建置了很多資料庫。

各種線上字典非常方便使用。教育部除了國語辭典,還有台語、客家語辭典,原民會也有原住民各族語言辭典。中國「漢典」內含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的解釋。

「臉書」(社群媒體)如果懂得善用,也可以是一本好書,除了吸收新知,也可提出看法、po出文章來觀察回應和互相討論。由於愈來愈多人透過臉書來閱聽新聞,所以要有「新聞素養」來分辨新聞的真實性。

閱讀國際新聞,目前已有英國BBC、Financial Times、美國CNN、NY Times、日本NHK、朝日新聞等十多個國際新聞媒體提供中文網(中文版)新聞。

對熟齡的我來說,我的「i閱讀」是懷舊的管道。我會到一些網站看台灣的老照片、老紀錄片,尤其常到YouTube聽老歌,觀賞我童年、青年時期因忙於讀書而錯過的老電影和電視影集。

1960至1980年代的日本電影《盲劍客》(日文本名「 座頭市」, 英文直譯Zatoichi),1970年代也拍了電視劇,在YouTube 大都可以找到,很多還有英語字幕。我讚嘆勝新太郎的演技,也在影片中聽到我小時聽過、現已失傳的「盲笛」(又稱「按摩笛」,早年盲人在路上拄杖行走、邊吹短笛招攬生意)。

1964年起連續三年拍攝的美國義式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在YouTube也可以看到,美國巨星克林.伊斯威特剛出道的模樣,真是帥啊!還有義大利作曲家恩尼奧.莫里科內的電影主題曲和配樂,真是百聽不厭啊!

我的「i閱讀」更是知新的利器。台灣的新聞媒體被批評太少國際新聞,那麼可以上網看很多國際知名新聞媒體的中文網新聞啊!

善用網路資源,也可獲得很多最新的、傳統閱讀讀不到的知識。事實上, 我在2016年出版的《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與翁佳音合著)、《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在探索很多台灣地名、食物名的由來,就是利用網路資源來對比舊文獻、尋找新材料,尤其是外文資料,才可能找到答案。


專欄:台灣生活史

另類的台灣史書寫,從台灣的語言、飲食、民俗、文化等生活層面,引領熟齡世代回味人生,看見自己與土地、台灣與世界的關係。

 


《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

給安可人生雜誌的熟齡讀者《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

推薦閱讀:《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
總策畫:林富士
撰稿:曹銘宗
出版: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今日我們很容易以中文操作電腦,上網搜尋最新資訊、檢索浩瀚典籍,讓我們幾乎忘了,電腦本來不懂中文,各種漢籍、台灣文化資產的數位化資料庫也非憑空而來。本書即敘述三十多年來由中研院主導台灣發展數位典藏、數位人文學的歷史。

延伸閱讀

台灣生活史:味素與柑仔蜜

老基隆故事|上帝創造 天使喜極而泣的海灣

新世代網路用語 你懂了幾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