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5個生活建議 打破「下流老人」的迷思

李全賢 下流老人 - 安可人生雜誌

所謂「下流老人」的一些描述現象,造成台灣社會不小的衝擊。這次有機會趁作者藤田孝典先生來台之際,針對「下流老人」的特徵跟日本特有的社會文化的關連性,做了一次深度對談,揭開表象之下真正的意涵。相同的議題有其時代的共同性,但也因不同的社會環境會有其差異性。

低收入的老人每個時代都有,現在的下流老人跟以前的低收入老人,在本質上的不同,除了本身是一般的上班族外,大都是因高齡長壽化引發延伸的問題,例如:老年的醫療、復健、照護等,以及子女工作、健康與生活的不順,這些狀況造成的連鎖效應。最大的問題是,如果生活上一旦陷入困境,周遭沒有可依頼的人,可以支援或幫忙,只能忍!再忍!到最後成為「孤獨死」的預備軍。

這樣狀況背後有日本獨特的社會意識、文化情結、民族性格,其中有三大因素揉和成「下流老人」的社會表象:

1、 人際關係淡薄疏離

工作生涯中,以公司為生活重心,家庭、小孩其次,成為所謂「企業戰士」的工作狂。工作中的上下同事或相關客戶為主要往來對象,沒有時間,也沒有餘裕與工作外的人交往或培養自己的興趣。親友之間為了生活,各自努力工作, 大家也沒餘力顧及其它。退休後,工作上的關係沒了,興趣也不知在哪?衍生所謂的「大型傢俱」或「熟年離婚」也是有其源由,不足為奇。

2、「自我責任論」的追究

當貧困需要救助時,日本社會首先做「自我責任」檢討,因為周遭的人也是用相同的理由檢視。由於自己的不夠努力,才會落入這種慘況。這是一件很羞恥的事,不敢張揚,大多數人就放棄求助。結果是極度壓抑自己,忍耐再忍耐!不是自殺就是孤獨死!

3、「不麻煩他人」的社會文化意識

自己的事自己處理,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是日本社會文化中很核心的價值。這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一定水準必然的現象,表現在人際關係上的一種權利義務的明確分際,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自我約束行為。在文明法治的社會,它界定了公私人際之間的行為準則,減少了人際之間的不必要摩擦和麻煩,彼此行為的分際,有著社會共識的潛規則,制約了行為分寸。這是它的優點,當然也必然有它的缺點。最顯著的就是人際關係的疏離、冷漠,凡是他人的事就等同不關己之事。下流老人的悲慘狀況,就是最典型的樣態。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悲憫、溫暖的慰藉。

藤田先生在訪談中,也提供了五個建議給熟齡族參考:

  1. 珍惜善待周圍的友人、家人。
  2. 要注意健康。
  3. 快樂地過有元氣的生活。
  4. 活用各種資源,利用政府的補助制度。
  5. 早點建立可以依靠的人際關係。

全球性的問題,台灣無法自立於外。台灣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也很可能會發生「下流老人」現象。以台灣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資源互補等,多元脈絡來對照,未來衝擊力道如何?這仍有待觀察。

另外,隨著時代的進展,經濟問題複雜多變, 未來難以預料, 卻影響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退休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日本的趨勢提供一個高齡老後現象的借鏡,值得我們深思,避免淪為「下流老人」,甚至落入「孤獨死」的處境。


專欄:熟齡社會手帖

在全球的高齡長壽狂潮下,分享關於熟齡社會的話題、議題與觀念,與熟退族一起追尋新思維,尋找豐富、多元又精彩的新舞台,串連生命的熱情活力。

撰文 / 李全賢

四年級生,早年遊學日本,日商工作30年的退休族,喜歡研究台灣史典籍、老年心理學與熟齡社會趨勢,興趣是閱讀、旅遊與評論。

推薦閱讀:《老後生活心事典》

作者:佐藤真一
譯者:吳佩俞
出版:晨星

這是一本談論退休後的人生過程,無視年齡、體態、心智的階段性差異,混淆了第二人生應有的認知,忽視了不同人生事件帶來的問題意識。作者:日本醫學博士佐藤真一先生以他長年的臨床實務經驗,寫下了這本「老後生活心事典」它用不同年齡從60、70、80、90歲~,每隔10年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引起的人生事件,對身心造成的衝擊、影響,以及如何對應有詳細的剖析說明,是一本學理兼具實務的好書。很值得未退休、準備退休、已退休的熟年族一看!

延伸閱讀

台灣可能成為下一個「下流老人」社會?

​三大點全盤解析日本「下流老人」現象

面對科技的快速變化 這兩個世代的人感到最孤獨!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