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搭上時光機重回20世紀 尋找台灣各年代的零食回憶

食力 懷舊零食 - 安可人生

圖片來源 / 截自食力網站www.foodnext.net

也許是捨不得過去的美好時光,或者是對生活現況感到不滿,每個人多少都有點懷舊情結,尤其是對孩提時代的舊事物,你我心中總有一種莫名的嚮往。小孩子多半嘴饞得很,當年我們對零食毫無抵抗力,兒時吃過的種種零食,大家還記得多少?

在「重返老派食代!你心中的懷舊零食」專題報導中,《食力》帶你搭上懷舊時光機,重回20世紀的台灣,尋找各年級生專屬的零食記憶,一同深入零食工廠,瞭解糖果、巧克力、冰品、魚漿製品、油炸與擠壓膨化食品6大類休閒食品的製程,讓你「吃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並探究零食老字號的品牌秘辛,感受台灣懷舊零食的魅力。

懷舊零食見證社會變遷 社會消費力與零食需求同步躍進

零食的正式名稱是休閒食品(Snack foods),用於滿足口腹之欲的非正餐小食,屬於國民所得及生活水平提高後的流行產物。一般而言,休閒食品的份量適中,無須烹煮可即時食用,方便我們充飢解饞。

據《食力》2018年5月25日至6月8日「懷舊零食大調查」 網路問卷調查統計,在糖果、巧克力、冰品、餅乾、果凍與軟糖及其他品項中,大家最懷念的零食分別為:鐵罐水果糖、森永牛奶糖、王子麵、科學麵、七七乳加、綠豆冰袋、海苔片。約6成的民眾表示最常在國小階段吃零食,但成年後已很少吃,如果想要重溫兒時好滋味,多半到超市、量販店以及超商購買,而非傳統雜貨店。

談及台灣的懷舊零食,必先瞭解本地食品業,其實是隨著台灣的社會發展而逐步成長。多年來投入懷舊文化的研究裡,懷舊達人張哲生亦指出,台灣休閒食品的興起,與台灣20世紀下半葉經濟起飛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國民消費能力上升,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要求就更高,導致台灣零食廠商必須求新求變,從傳統手工到機器自動化,通過改革生產技術,以製作品質更佳的零食,而各種新產品的出現,亦拓展了台灣的零食地圖。

50年代:戰後台灣百廢待興 糖果難得捨不得一口吃掉

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爆發國共內戰,國民黨最後在西元1949年12月撤退至台灣。那時台灣百廢待興,民生物資相當短缺,許多資源仰賴進口供應,國際收支的逆差很大。雖然美國自1951年開始提供經濟援助,但直至1965年為止,台灣社會仍處於戰後恢復期,一般老百姓生活艱苦,基本上不會有閒錢買零食。

然而,俗稱「柑仔店」的傳統雜貨店早在日治時期已經出現,儘管選擇十分有限,在50年代的傳統雜貨店裡,還是可以找到一些餅乾或糖果,例如柑仔糖、花生糖和麥芽糖等較為傳統的零食。此外,有些流動攤販也會賣雞蛋冰以及其他冰品。張哲生表示,那時候能吃到糖果是非常難得的事,小孩子通常不願一口吃完,所以品嚐到糖果的甜味後,便會吐出來把它包好,留待下次享用。

圖片來源:瓦力_WALLACE@ flickr CC BY 2.0

60~70年代:經濟起飛荷包漸漲 柑仔店與福利社成零食天堂

台灣在1961~1972年的經濟成長率平均10.2%,經濟開始起飛,當時政府採取「出口導向」政策,設立「加工出口區」,吸引外國人來投資設廠,有助國外的生產技術在台灣傳播,國民所得增加,漸有餘裕購買休閒食品。當時食品工業以製糖業和罐頭業為主,60年代的台灣出現了一些零食廠商,如大田食品(今為「大田海洋食品」)1963年推出的大豬公,以及1968年上市的乖乖系列,產品更內附塑膠製玩具和卡通貼紙。

踏入70年代,零食廠商開始崛起,各式各樣的休閒食品如雨後春荀般出現。較有名氣的鹹味零食包括可樂果、專用來乾吃的王子麵與科學麵。至於甜食則更多,喜年來蛋捲、七七乳加巧克力同樣在這時期誕生,但最有特色的莫過於涼菸糖和牙膏糖。張哲生補充,那時的小孩子非常喜歡這類糖果,一般來說,他們會到學校福利社或傳統雜貨店消費零食,有些傳統雜貨店更提供煮麵服務,小孩子還可以多付10塊,在泡麵上多加1顆雞蛋,與好友們一起大快朵頤。

80~90年代:本地零食產業發展蓬勃 廣告盛行、現代零售通路崛起

休閒食品市場在80年代蓬勃發展,零食廠商紛紛建立起自動化生產系統,開始有品牌行銷的概念,不斷在電視下廣告,甚至邀請台港兩地的當紅明星做代言人。張哲生表示,80年代的零食廣告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口香糖的廠商,懂得善用標語口號,向電視觀眾植入消費意識,例如:飛壘口香糖強調「可以吹好大的泡泡」。

那時候,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在台灣尚未普及,相關法律亦不完善,許多零食廠商會直接使用卡通人物的肖像,製作塑膠製玩具或漫畫,放在產品裡作為贈品。以乖乖為例,他會在廣告裡宣傳新推出的附贈玩具,刺激小孩子的購買意欲。後來智慧財產普及化,贈品製作成本提高,廠商只好放棄贈品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零食銷售的通路體系也在悄悄地改變。自從統一企業在1979年引進7-eleven,台灣便利商店在80~90年代期間高速發展。由最初朝7晚11,到後來的24小時營業,各類商品陸續上架,變得什麼都能賣,便利商店的競爭優勢一直在擴大,再加上量販店等現代通路的興起,傳統雜貨店的生存空間不停被壓縮,日暮途窮。80年代出現過24小時營業的連鎖零食商店,稱為「小豆苗」,然而,其命運與傳統雜貨店一樣,敵不過強勢崛起的現代零售通路,迅速沒落。

經典品牌變成集體回憶 懷舊零食體現當代人文精神

工業技術的革新、零售通路以至消費模式的轉變,都對台灣的零食製造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時移世易,有些老品牌如乖乖、喜年來、味王和大田海洋能夠與時並進,不但成功延續下去,甚至越做越大,也有不少廠商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到淘汰,轉化為我們的集體回憶。

由此可見,休閒食品市場的成長趨勢在於國民生活型態的變化,懷舊零食的歷史脈絡,實與台灣的社會進程環環扣扣,不同時期的零食品項,或多或少反映當代的社會風貌。因此,懷舊零食不止是純粹的「古早味」,更體現了各個時代的文化精神,總令人心馳神往。

採訪.撰文=嚴永龍

※本文由「食力」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此 http://www.foodnext.net/issue/paper/5098124127

延伸閱讀

醋、小蘇打、自來水,哪種洗菜去農藥效果最好?

用自然農法改變台東龍田的甘仔店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