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問題,台灣無法自立於外,有鑑於日本的老後現象(詳見:三大點全盤解析日本「下流老人」現象),台灣隨著「超高齡社會」(註1) 的來臨也很可能會發生,以台灣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資源互補等,多元脈絡來對照,衝擊力道如何有待觀察?
台灣預計10年後進入「超高齡社會」。戰後嬰兒潮世代將是迎接超高齡社會的預備軍,這批人受惠於高經濟成長時代,又經過貧窮匱乏的年代,有勤儉儲蓄的習慣,工作生涯中,各種掙錢理財投資的機會多,到了退休時大部人都有盤算過也有些底子。
如果有幸活得長壽,但不幸耗盡儲蓄,又年老多病、面對問題時能獲得的支援方式較日本有何差異?
1.子女、親朋好友往來聯繋的網路緊密,一旦有事,資源互補系統多元,理盲濫情的人情味普遍存在。自然的接受來自子女的俸養、手足好友的支援、政府的保護措施等,社會安全網的支援較多元。
2.工作、人際關係:轉換工作的社會規範少,自行創業的機會多,打工生存的方式容易。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親朋好友的往來,興趣的培養都是生活中的日常。自由創業空間大、本業外的收入有機會增加。
3.退休生活:一般人都有理財規劃的觀念,人際關係緊密,休閒活動多元。建立以家庭為重心,以朋友、興趣為輔助的生活型態,減緩了老後不安的惡性循環。
時代的發展、社會結構的改變、經濟問題的多變,都是難以預料,卻在在影響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退休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日本的趨勢提供一個很好的老後現象的借鏡,值得我們深思避免淪為「下流老人」(註2)甚至慘遭「孤獨死」(註3) 的處境。
如何成為一個相對的「上流老人」(註4) 才是大家應該去營造努力的方向。
註1.「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達總人口數20%以上。予定2025年
註2.「下流老人」:指生活水準在下層階級的老人
註3.「孤獨死」:一個人生活,最後死在住處沒人知道。人情淡泊, 無血緣、無地緣、無社會緣,一個人孤獨死去,無人送終的狀況。
註4.「上流老人」:身心靈取得平衡,健康優雅安渡老後人生。
延伸閱讀:
三大點全盤解析日本「下流老人」現象
好茶部落長者 盼回歸祖靈生存地
快樂嬤樂活秘訣 「快樂自己找 沒事找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