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天使志工(第一線資深長照人員的真實告白)
我在長期照顧場域工作超過十年,空氣中瀰漫的不只是消毒水味,更多的是子女們的爭執、長輩無聲的嘆息,以及面對未來的茫然。看著子女們為了照顧方式、費用分攤而反目,看著長輩的畢生積蓄,在混亂中被不當挪用或快速消耗,無數家庭在面對親人倒下時的徬徨與無助,是我們這些第一線的長照人員,面對個案與家屬間「錢」與「愛」交織的難題。我不想談論冷冰冰的法條或金融商品。我想用兩個在我執業生涯中印象深刻的案例,帶您看見,一個看似遙遠的工具,如何能在生命面對最脆弱的時刻,成為家庭最堅實的守護網。
在長照場域中,個案與家庭照顧者之間情感依附常常錯綜複雜,特別是在金錢託付問題上,由愛而生的信任,在錢財的操作下逐漸變質,產生情感裂痕。(圖片來源/freepik)
案例一:程奶奶的存摺,兒女間金錢風暴
我還記得一位八十多歲的程奶奶,她是一位愛吃冰淇淋的長輩,只要我公出回機構,就會帶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給她吃。隨著年紀增長,她開始出現認知退化的現象,總是會重複詢問:「我的錢還夠用嗎?」,「你們是不是幫我付了很多錢?」。這在生活中對經濟的焦慮,也點燃了家中的導火線。其實,程奶奶的兒女們都很孝順,但對於如何管理母親的生活費和醫療開銷,卻沒有妥善的安排。大家輪流墊付,帳目混亂,因錢款管理的壓力,時不時產生內部爭執。
兒子:「媽上個月的營養品不是妳買的嗎?怎麼又來跟我拿錢?」
女兒:「大哥,媽媽的存摺在你那,你本來就該負責支出啊!每次都問東問西,好像我們要佔便宜!」
其實,這樣的對話不是只發生在程奶奶的家庭。這樣的誤會與口角,讓家庭氣氛變得緊張。兒女們因為錢款管理的壓力而產生衝突,照顧的重擔之上,又增添了手足之間的不信任。程奶奶雖然記性不好,卻能敏銳地感受到兄妹之間的低氣壓,變得焦慮不安。
如果程奶奶有信託…在健康尚佳時期,就透過專業的信託服務將資產規劃妥善,情況將會截然不同:
- 保障經濟安全: 程奶奶的資產會被放在安全的信託專戶中,由銀行依照信託契約管理。所有生活費、醫療費、照護費都由專戶穩定支付,不但能保障她的經濟安全,更能確保長照資源充足且不致斷鍊。
- 減少子女衝突: 錢款由公正的第三方(銀行)管理,帳目清晰透明。子女不再需要經手金錢、互相請款或猜忌,可以從財務管理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專心給予母親情感上的支持與陪伴。
- 執行長輩意願: 信託契約會依據程奶奶自己的想法,信託監察人設立與定期訪視,設定好照護的品質與方式。這避免了日後子女因「省錢」或「提供最好照護」等不同意見而產生爭執,可以讓母親的晚年生活品質獲得保障。
- 維護家庭和諧: 當金錢不再是爭執的焦點,家人之間的關係就能得到保護。信託成為一道防火牆,隔開了金錢糾紛,讓孝心回歸到最單純的關懷。
案例二:徐伯伯的退休金,與兒女的「孝心」拉鋸戰
徐伯伯是一位退休公務員,個性節儉,靠著一筆不算少的退休金和儲蓄,原本以為能安享晚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中風,75歲那年,讓他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24小時的專業照護。問題從此刻開始。
徐伯伯的存摺、印章,一直由同住的兒子保管。兒子認為,父親辛苦一輩子,錢要省著點花,主張申請外籍看護在家照顧,費用較低。但遠嫁國外的女兒卻認為,父親狀況不穩,需要更專業的醫療支持,堅持要送到我們這種有護理師輪值的優質長照機構中才能獲得妥善照顧。
兒子:「我爸的錢,憑什麼妳說了算?送去機構一個月五、六萬,能燒多久?」
女兒:「錢是爸的,不是你的!爸需要最好的照顧,你省錢是為了自己以後想多分點嗎?」
手握財產的兒子不願支付高額的機構費用,女兒則是有心無力。孩子們爭吵的源頭,無力與愧疚感,加速了徐伯伯的退化。
如果徐伯伯有信託…在身體健康時,就簽訂「安養信託」會怎麼安排:
- 資金專款專用: 徐伯伯可以將他的退休金和儲蓄放入信託專戶,由銀行(受託人)管理。他在信託契約中明確指示:「當我失能需要照護時,每月得支付新台幣X元內的費用給合法的長照機構。」
- 排除子女紛爭: 這筆錢被信託契約牢牢鎖定,只能用於徐伯伯的照護。兒子無法再以「省錢」為由阻擋,女兒也不必為了費用而與兄長爭執。支付的決定權不再是子女,而是依循徐伯伯自己的意願執行。
- 確保照護品質: 機構的費用會由銀行準時、穩定地支付。長照機構能無後顧之憂地提供最好的服務,信託監察人每月定期訪視能追蹤照顧服務費用的妥善使用。徐伯伯能第一時間獲得最適合他的專業照護,長期照護機構品質也由政府機關追蹤與監管。
- 維護長者尊嚴: 最重要的是,徐伯伯是用「自己的錢」,依據「自己的意願」來安排晚年生活。他不是被動接受施捨,更不是子女爭吵下的犧牲品。這份尊嚴,千金難買。
信託,就像是為徐伯伯的晚年生活預先寫好的一本「未來生活的執行手冊」,讓愛他的人可以專心去愛,而不是被金錢問題消磨殆盡。「信託」能預先拆除家庭中可能因金錢而引爆的地雷,讓子女的愛,不必在猜疑與爭執中消磨殆盡。
在長照場域中,個案與家庭照顧者之間情感依附常常錯綜複雜,特別是在金錢託付問題上,由愛而生的信任,在錢財的操作下逐漸變質,產生情感裂痕。子女的孝心無庸置疑,但當現實壓力來襲,再深的愛也可能被消磨殆盡。這些故事不僅是生命的縮影,更揭示了許多因缺乏事先規劃而帶來的遺憾與困擾。「信託」機制,分開情感與財務界線,或許能避免一場愛恨交織的痛苦,讓家庭照護關係更穩固,也保障長者的經濟安全。身為長照工作者,我們衷心期盼,有更多家庭能在風暴來臨前,就為摯愛的家人備好這艘名為「信託」的方舟。在深思熟慮的規劃,遠比任何昂貴的禮物,更能給予父母一個真正安穩、有尊嚴的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