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潘熙明專欄】智慧照護新時代  AI重塑機構照顧品質與人力配置

【潘熙明專欄】智慧照護新時代 AI重塑機構照顧品質與人力配置

文/潘熙明   康樂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兼任機構院長、急診醫學專科醫師

隨著台灣老年人口突破20%,長照機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照護人力短缺、服務需求多元化,以及長者尊嚴維護等課題。傳統以人力為主的照顧模式已難以應對,而智慧科技的導入正可為長者照護開闢新的可能性。希望藉由AI輔具優化工作流程,更讓照護從「被動處理」轉向「主動預防」,同時提升長者的生活自主性與尊嚴。

以下以兩款排泄照護設備為例:

1.排泄照護智慧化:減少人力消耗,維護長者隱私

排泄管理是長照機構最耗費人力的工作之一。過去,照服員需定時檢查紙尿褲狀態,不僅效率低,也容易讓長者感到尷尬。透過「智能尿濕感測系統」,即能及即時掌握被照顧者排泄狀況,並在需要更換時精準提醒照護人員。

這項技術的優勢在於:

實測數據顯示,導入後照服員每日可節省約1.5小時的排泄處理時間,這些時間能轉化為更多陪伴與互動,讓照顧不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建立關係」。

2.穿戴式排泄預測:從被動處理到主動預防

對於尚有行動能力但排泄控制力退化的長者,「穿戴式膀胱監測裝置」這類設備利用非侵入式感測技術,監測膀胱充盈程度,可在適當時間提醒長者如廁,減少突發性失禁。

這項技術特別適合輕度失能長者,讓他們在機構中仍能保有自立生活的尊嚴,實際效益包括:

互動科技與認知訓練:從照護到預防

除了生理照護,部分AI輔具也能應用於認知促進與社交互動。例如,國內已有日照機構導入「互動式體感遊戲」,讓長者在遊戲中訓練手眼協調、記憶力與反應能力。

部分AI輔具也能應用於認知促進與社交互動,讓長者在遊戲中訓練手眼協調、記憶力與反應能力。(圖片來源/freepik)

我們的機構也正評估以下應用:

1.虛擬陪伴機器人:透過簡單對話與互動,減少孤獨感,尤其適合失智症長者。

2.數位復健系統:結合遊戲化設計,讓復健訓練更有趣,提高長者參與意願。

這些科技不僅能延緩認知退化,也讓日照活動更加豐富,使照服員的角色從「照顧者」轉變為「活動引導者」,創造更多正向互動。

照顧人力的角色轉變:從勞力密集到以人為本

許多人擔心科技會取代人力,但個人認為科技不是為了取代人,而是為了讓「人」回歸照護的核心。目前AI輔具設計趨向為:取代「重複性高、低附加價值」的工作。使照服員能投入更多時間在「情感支持」與「個別化照顧」。

預估導入智慧輔具後,照服員的工作模式應會產生以下3大變化:

1.減少體力消耗:自動化監測降低被動式照顧的負擔。

2.提升照護品質:有更多時間觀察長者細微變化,及早發現健康異常。

3.強化人際互動:能專注於陪伴、聊天,甚至帶長者參與社區活動。

導入智慧輔具後,照服員應能投入更多時間在「情感支持」與「個別化照顧」。(圖片來源/freepik)

成功導入的關鍵:需求導向與團隊參與

然而,科技並非萬能,機構若未能妥善規劃,即可能淪為機構負擔、閒置設備!我們在導入任何AI輔具前,都會進行以下三階段評估:

1.釐清真實需求

這項設備能解決什麼問題?是否符合機構現有工作流程?

2.第一線人員參與測試

由實際負責照顧工作的同仁,施以教育訓練並試用,確保操作直覺與實用性,避免「買了卻沒人會用」的窘境。

3.持續追蹤成效

定期檢視使用率與照護品質變化,適時調整應用方式,確保設備真正發揮價值。

科技賦能,讓照顧更有溫度

AI輔具的引入,不是為了追求「高科技」,而是為了實現「高品質照顧」。或許AI輔具不一定是每家長照機構的照顧人力解方,但我們都希望讓科技成為照服員的得力助手,而非額外負擔。唯有「以人為本,科技為用」,才能真正打造一個兼顧效率與溫度的照護環境,讓長者活得有尊嚴,照服員工作得有價值。

作者潘熙明為康樂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兼任機構院長、急診醫學專科醫師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