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沒退休,但我的生活,已經不像傳統的「上班族」。幾年前,我辭去正職工作,開始接案寫稿、教課,也經營自己的自媒體。時間變得自由,行程由我自己安排,看起來很Happy對吧?但我必須說,自由其實不等於輕鬆自在,甚至一開始有點混亂。
剛開始離開正職工作,沒有人幫我排會議、也沒有人交辦任務,每天起床睜開眼,都是自己決定要不要動起來。我曾放任自己睡到自然醒,沒事做就滑手機、追劇、甚至不自覺的就溜到購物網站shopping。但鬆散太久,不但不舒服,還容易焦慮。尤其是身體跟心理會互相影響,當白天沒做什麼事,晚上反而容易睡不好;隔天起床更沒精神,就又懶得動……陷入惡性循環。還好我這個人不是能躺平太久的類型。我很清楚,如果生活沒有節奏,久了人就會空。
自由不是漫無目的,是重新選擇自己的節奏
體驗了幾天這樣散漫的日子,我就放棄了,開始幫自己設計生活。
我現在的日子,其實滿自律的。每天大概7點半起床,先吃早餐、讀點書或文章,幫自己暖暖機。週一,週二兩天上午有舞蹈課;其餘時間,趕上8點半用AI軟體學英文口說。9點左右,我會開始進入工作狀態:有時候採訪、寫稿,有時候備課或做簡報,有時候錄 Podcast。下午4、5點以後,如果天氣好,我會去河濱公園快走,下雨就在家跟著葉子老師做超慢跑。6點煮晚餐,之後就是放鬆時間了,看看新聞,追追劇,隨便做點什麼,這大概是我日常的生活節奏。
退休後仍要幫自己設計安排生活。(圖片來源/freepik)
週末我會去市場買菜,備齊一週的食材。也會幫自己預留「探索時間」,去個沒去過的地方、學個新東西、參與新活動,讓生活有新鮮感。
為了避免工作時久坐,最近我試著用「番茄鐘工作法」,專心工作每30分鐘後起身5分鐘活動,除了做做伸展、簡單的體操外,這5分鐘也把家事分解著做,像是吸吸地板、擦桌子、晾衣服、擦兩片門或兩個窗台,可免去累積太多家事一次做的疲累。
用「番茄鐘工作法」,專心工作每30分鐘後起身5分鐘活動。(圖片來源/freepik)
做這些事起來都不難,甚至很普通。但它們幫我建立了生活的節奏,像一首有節拍的音樂,不會亂、生活有依規。
設計節奏,就是為退休生活做前哨演練
很多人以為要等退休後,才開始重新安排生活步調。
但實際上,設計生活節奏感,就是在幫未來的退休生活做「前哨演練」。可以幫助我們提早知道自己喜歡怎樣的生活、需要什麼樣的節奏、什麼狀態最舒服、什麼又會讓你空虛焦慮。這些經驗,會讓人生下半場不會那麼手足無措。
我發現,一旦生活有節奏,不只身體和心理都比較穩定。那種「不焦慮、也不虛空」的感覺,是生活節奏給我的。
有節奏的生活,不一定要很滿,也不必要做什麼厲害的事,但它會讓我們有方向、有踏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