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給大腦的良藥|當挫折感成心靈枷鎖:探索失智症前兆與亞健康的關聯

在現代高齡社會中,失智症已成為令人擔憂的重大健康議題。事實上,失智症並非一夕之間發生的疾病,而是從健康到亞健康,再從衰弱逐步走向失能失智的一連串過程。這段轉變中,挫折感、對金錢的態度以及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都是早期重要的警示指標。

三個失智前兆的心態轉變:

一、不願意花錢

許多長輩逐漸進入亞健康狀態時,最明顯的行為變化之一,就是對花錢變得越來越謹慎。他們會開始過度擔憂財務,甚至小額支出也斤斤計較,彷彿隨時可能陷入貧困。這種過度的憂慮反映出內心安全感的缺乏,間接影響情緒穩定性,也限制了日常活動與社交互動。

二、不願意接受挑戰

隨著年齡增長,一些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逐漸降低,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或新技術,會選擇逃避而非嘗試。這種迴避行為不僅降低了大腦刺激的機會,也剝奪了維持認知靈活度的可能性。對未知的恐懼逐漸累積,進而削弱身心的韌性與適應力。

三、無法接受挫折

有些人面對挫折的忍受力日益降低,甚至發生挫折時表現得極為脆弱,逐漸陷入消極的迴圈。挫折感如同心靈的枷鎖,越害怕挫折,就越容易遭遇挫折,久而久之變得更加萎靡,這對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健康面對挫折,建立內心富足

其實,上述這些現象可以透過健康積極的心態來改善甚至逆轉。首先,對於財務問題,我們應該從內心建構出富足的觀念,只要是在能力範圍內,每個月設定一筆固定額度,用來享受生活,讓自己擁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不再陷入過度擔憂的循環。

可每月設定固定額度享受生活。(圖片來源/freepik)

其次,保持好奇心並主動嘗試新事物,是維持認知健康的重要策略。無論年紀多大,都應鼓勵自己去接觸並學習新事物。重點並非一定在於學會,而是願意嘗試。每一次的嘗試,都是給大腦最好的鍛鍊,讓身、心、腦同步強壯起來。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便是如何轉化挫折感。挫折若能成為人生的養分,將是最好的成長催化劑。我們需要尋找並參與一種積極、鼓勵面對挑戰與挫折的課程或活動環境,讓挫折成為快樂的學習與成長過程,愈挫愈勇。

積極生活的關鍵行動:

  1. 設定適當消費預算:每月有計畫性地為自己安排一些能帶來愉悅與滿足的消費,減少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全感。
  2. 主動探索新事物:定期參與新鮮、有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或課程,保持大腦活躍度,提升整體健康。
  3. 建立正面挫折應對機制:參與正向的團體活動或課程,培養面對挫折的韌性,透過挫折增強心理素質,建立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參與課程保持大腦活躍度。(圖片來源/freepik)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財務、不熟悉的事物以及挫折感。透過這些健康的應對方式,從亞健康回到健康,並有效避免從衰弱走向失能失智的惡性循環。只要積極面對,我們就能從挫折中找到希望與力量,實現真正的身心健康與快樂人生。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