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重新學習觀看光的角度— 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

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丰宇影像攝影)

文/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李依樺

 

「台北的夜晚應該是什麼樣的景觀?」這是進行「植光計畫」的這段時間,我心裡經常在思考的。

 

2013年基金會首度點亮台南的風神廟,希望透過點亮一座廟宇,讓人們重新看見台灣特有的廟埕文化與生活價值。我們也陸續點亮了恆春的古城門、淡水的百年教堂等,將光環境的營造應用在文化資產的活化,點亮大眾對古蹟價值、自身文化的重視。

 

雖然進行的是點亮工程,但對基金會而言,更重要的任務是理念溝通、倡議和社會參與,因此計畫的前期首要進行的是地方需求的理解和意見交換、光環境觀念知識的傳達等,此外,在照明現況與背景資料調研完成後,我們做的第一件事通常是先減光,將場域周圍多餘或不適宜的光先關掉,而後才進行光環境的營造。十多年來,我們透過各式計畫耕耘光與人和環境的正面關係,從對土地與文化的認同,到生活品質與美感經驗的提升,乃至生態與環境保育的關懷,在這過程中,我們領會到的提醒是:人類對於亮的習慣是自己養成的,而當今的我們究竟需要多亮或多暗的夜晚?

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丰宇影像攝影)

在「植光計畫」資料搜集的階段,我們曾嘗試調查國內外的類似案例以做參考,卻發現可參照的例子少之又少,多數的植物園在夜間即閉園,以維護動植物在夜晚的生長作息,避免人工照明對生態造成影響。然而,台北植物園位處充滿都市建設的首都當中,成為擁有珍貴自然資源的城市綠地,也因此讓植物園在研究、保育與教育等博物館任務之外,以尊重環境生態、歷史脈絡,並回應市民生活的應對策略,提供都市人民日常休閒所需的場域空間。於此,我們以保護生態為前提,將「人」與「自然」一同考慮進光環境的規劃,企圖找尋維持生態保育與都會民眾需求的和諧平衡點,也可以說是為了實現文明與野生、人文與自然共好理想的嘗試,對我來說是一個重新學習觀看「光」的角度,從人文精神的基礎上,將光環境的議題從文化、建築、城市,更擴大到自然環境,用更長遠的視野,從環境永續、生態關懷的角度,討論人類如何與世界友善相處。

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丰宇影像攝影)

台灣擁有許多美麗的自然景觀、獨特的歷史文化,然而多數人很少看見自己的富足。基金會推動的光環境美學,希望引導人們回到單純的眼光,能欣賞事物本來即有的美好,將生活環境還原到最適當的美,光環境的營造只是透過光襯托出一個地方原有的價值,運用照明設計讓文化特色更被彰顯出來。我們將台北植物園還原到適當的光環境,植物和昆蟲能隨自然作息生長,在這裡行走的人們也能充分感受夜晚的美好。

 

當代社會民眾面對光的態度,也許可以反映出人們對不同價值的選擇。而特別對於一座現代化的城市而言,在擁有進步的照明技術之後,如何更有智慧地運用科技守護珍貴的自然資源,讓環境的文化價值更被彰顯,與大自然建立友善平衡的關係,也許更能反應出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

 

一座城市的景觀,包含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當今積累的樣貌,也包含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所形塑出的城市特質與文化,若從文化的角度看待光的治理,則光之於城市景觀的意義將更為寬廣。我們期待透過「光」經歷台北不同於以往的夜色,因著「光」創造與世界更和諧美好的關係。


延伸閱讀

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享受一個月光椰影的美好夜晚!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