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投入社造三十年 小鎮醫師陳錦煌的反哺情

文=邱彥瑜、攝影=黃怡豪、圖片提供=新港文教基金會

陳錦煌

1952年生,66歲,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的崙仔村。考上台大醫學系後,為圓父親盼望,回到新港開業看診,人稱「小鎮醫師」。1987年,盼以藝文力量扭轉「大家樂」賭博風氣,創辦新港文教基金會。2000年,被延攬入閣擔任政務委員,2003年內閣改組, 他重返新港,成立照顧新住民、身障者與老人的扶緣協會。2012年重任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2018年卸任。投身社區營造工作超過30年。

 

「我跟我太太開玩笑,一九八七那年我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我最小的兒子, 一個是新港文教基金會。」三十歲是成家立業的年紀,陳錦煌對故鄉新港卻還是無法放手。

「三十年前經濟一天天好轉, 股票天天漲。那時候,台灣每天都有新的希望、想法跟觀念,人民樂觀進取。」陳錦煌回想三十年前,正值解嚴前後,強人政治已近尾聲,社會各領域的力量不安躁動,經濟逐漸起飛,希望流傳在台灣的大街小巷,也滲透進每個人的細胞裡。但希望也帶來貪婪,小鎮醫師的診所裡,每到了星期二、五的下午,擠滿因為大家樂開獎而悶悶不樂的鄉親,而晚上則充斥著中獎者為酬神舉辦的電子花車脫衣秀,看在陳錦煌眼裡,滿是煩惱。

一九八七年六月十四日,陳錦煌力邀姪子林懷民,帶著當時成立十四年的雲門舞集返鄉表演,「雲門舞集讓孩子終身難忘,至少能期待不被污染,至少看到一盞燈。」陳錦煌回憶。「你是要只做一次,還是要一直做下去?」林懷民當時如此質疑陳錦煌,如果答案是後者,他將捐出十五萬門票收入,作為推廣基金。這位放棄台北醫師工作、與妻小分隔兩地的小鎮醫師,不忍家鄉瀰漫狂賭風氣,下定決心說好,自此許下超過三十年的許諾,成立全台第一個鄉鎮級的文教基金會。

為新港孩子創造希望

陳錦煌出生的崙仔村, 是北港溪旁「風頭水尾」之處,作物成長不易,居民求生艱難。家中撫養九個小孩,唯陳錦煌考上台大醫學系,「多虧媽祖婆保佑。」他與出身台南玉井的太太同屬偏鄉子弟,對於故鄉都有一份反哺之情。

這也讓陳錦煌特別關注新港的孩子們,心疼如白紙般純潔的靈魂,在他們身上,陳錦煌也看見自己的過往。「他講家裡的問題,阿公阿嬤、爸爸媽媽的問題,我們都遭遇過。心裡覺得,我們有點能力,應該來做點事情。」

基金會像是撐起了一把傘,為隔代教養、家暴、單親的孩子們遮風擋雨。不僅如此,早在九零年代便邀請外國藝術家來新港展演,更讓他們寄宿在鄉親家裡,為新港的孩子們打開與國際接軌之窗。「以前每年都有文化節,在地的南北管樂團、媽媽的跳舞教室,跟國外表演團體融合在一起。嘉義跟台北小孩受到的文化刺激應該差異很大,但我覺得新港人不會有這個問題,我們很早就在經歷文化衝擊。」從國中開始就在基金會當志工的嘉義子弟陳亮甫說。

二O一二年陳錦煌重返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動「相信工程」,聘僱專業師資在下課後陪伴六、七十名孩子,還替孩子們組樂團,為他們搭建舞台。

相信工程陪伴超過七十名新港學子,還組成樂團。

唯有聊起政治,溫柔的陳錦煌才會突然強硬起來,左批短期政策買票,右批縣市,「台灣變成這樣是我們的共業。」他的憤慨轉為自我要求,面對城鄉差距,他更渴望陪伴孩子成長,一步步累積改變。如果台灣社會沒有希望,他便在孩子身上創造「相信」的力量。

陳錦煌相信要從陪伴孩子開始改變社會。

從囡仔到老大人,全面守護故鄉

作為醫師,陳錦煌很早就注意到社區預防對於健康的重要性。早在一九九四年便帶領居民對抗排放可能致癌物丙烯腈的台塑ABS工廠,更關心因大家樂引發的身心症候群。後來推動社區健康營造,從生活習慣出發,興建農場從源頭把關食物,以陪伴讓孩子遠離吸毒、中輟的生活,讓社區成為守護彼此的網絡。不僅如此,他也負責籌劃PGY醫師(畢業後一年全科訓練)的社區醫療學習課程,超過千位醫師造訪過新港。陳錦煌不只視病如親,整座新港都可說是他的診間,從囡仔到老大人,沒有人不知道「陳醫師」。

嘉義還有項全台之最:「全台最老」縣市,二OO七年起嘉義縣老年人口比例超過離島澎湖。農業收入不高,年輕人力流失,讓嘉義快速步上老化一途。二OO五年,陳錦煌成立照顧身心障礙者與老人的扶緣協會,他們開始推廣老人閱讀運動,也做青銀共創,開設「新港客廳」,賣新港阿嬤的手路菜,帶長輩做生命故事劇場、傳家寶,留下長者智慧,滋養在地文化。

讓新港子弟以身為新港人為傲

「人有沒有辦法掌握自己?一群人有沒有辦法為自己的社區作主?」這是陳錦煌一生為社區打拚的核心命題。見證台灣社區政策發展更迭,從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創意產業、農村再生到最新的地方創生,期待社區能長出各式各樣的果實。但陳錦煌始終認為,不管政策名稱為何,在地的「根」要長好,重視文化,才能吸引年輕人返鄉,孕育出吸引外地遊客的主體性。

「讓年輕人願意回來工作, 讓長輩找回他的光榮感,覺得身為新港人很驕傲。」陳錦煌耗費三十年,就只是為了證明這件事。這恰巧與林懷民三十年前的一段話互相呼應:「年輕的子弟擁有知識、信心與做夢的權利,使新港人走到世界每一個角落都能理直氣壯地站起!」這不只是課本上的模範社區,更是世世代代共同傳承「老鎮新生」的火苗。

社區總體營造推手、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也曾誇讚新港是「新故鄉運動」最出色之地,透過重建鄉村的生活價值觀,找出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新港近年推動青銀合創,帶著老大人做手作、玩樂器。

這片土地的終生志工

「很多人開玩笑說,是被我騙來做基金會的。」陳錦煌努力串連,從學校到社區、從宗廟到教會,無處不是基金會的志工。多年來的操勞在陳錦煌身上也不是沒留下痕跡,但陳錦煌一直對自己喊話,絕不能倒下來。他心裡清楚知道,「陳醫師存在」對於這個小鎮是個鼓勵,是個不受時間洪流擊垮的證明。今年,陳錦煌卸下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一職,但他還是每週參與開會,更自詡為終身志工。小鎮醫師沒閒著,他看的不只是眼前病人的痛,更深切關心著台灣這塊土地的脈動。問起接下來的規劃,陳錦煌將投入「在宅醫療」,渴望重建過往民間流行的「往診」,重新修復看病三分鐘、被健保核銷扭曲的醫病關係。

此外,還參加台灣生物基因資料庫協會,透過搜集台灣人的習慣與疾病的關係。試著找出生活習慣與疾病的關係。

結束台北的採訪,他揮揮手,說要趕回新港看診,我笑著問他,真有那麼多人需要看?「啊,就是來聊聊天啦。」陳錦煌靦腆地笑了,安靜與善良是他對故鄉的形容,在他身上,這兩項特質也交織成為描述他最貼切的形容詞。

(本文出自《安可人生》雜誌第10期【熟時尚,我是城市裡的美好風景】)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