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敬老卡」、「國際老人節」名稱讓人彆扭,熟齡族 : 我還很年輕 !

Photo by Pixabay

敬老卡使用率低

台灣65歲以上壯世代(註1)人手一張的敬老卡,其實長年被批評「功能受限、使用率低」,根據相關數據,以台北市與台中市為例,前者完全沒使用的高達4成,後者使用率則不到33%。即將到來的2022九合一選舉,已有至少32位候選人針對「擴充敬老卡使用範圍」提出政見。

對「國際老人節」一詞感到彆扭

除了功能上可能有待升級,壯世代教科文協會針對50歲以上壯世代族群,發起「壯世代特質大調查」發現,超過將近4成壯世代認為自身心智年齡為40-50歲;同時有3成2表示,對於「國際老人節」這個名稱感到彆扭;甚至全數壯世代都認為60歲仍然稱不上「老」。對此,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認為,「敬老卡」使用率低的窘境,可能同時來自於其名稱觸碰到壯世代的敏感神經,因此,除了功能外,名稱也是該升級的面向!

半數以上的壯世代認為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

本次調查發現,37.8%壯世代認為自身心智年齡在40-50歲、25.6%認為在51-60歲,更有17.8%認為在31-40歲,顯示出,最少有55.6%以上的壯世代,認為自己比實際年齡更年輕。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壯世代都認為現今的社會環境中,60歲並不算老,且至少70歲以上才能被稱作高齡。此外,對於10月1日「國際老人節」一詞的觀感,有32.2%感到彆扭。

本次調查也問到壯世代在感受上,曾有過「哪些大眾對他們的誤解或標籤」。67.8%的人感受到「行動不便」,其次為獨居(58.9%)、羸弱(56.7%)、失智(53.3%)、久病(45.6%)。而對於「自我特質評估」方面,有70%認為自己樂於分享,其次為樂觀(58.9%)、聰慧(53.3%)、勇健(46.7%)、固定運動(44.4%)。

撕掉「老」的標籤

事實上,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與壯世代教科文協會進行「年齡針對性」消費經驗調查也發現,超過8成壯世代消費中曾感受到被歧視。兩項調查相互映照,顯示出各界看待壯世代的眼光仍有調整之空間。而本次調查的最後也發現,高達86.7%壯世代認為「壯世代」的理念與標籤可以取代「老」,作為新的身分認同。

吳春城表示,壯世代的自我認知與感受,長期被社會各界忽視,進而被用陳舊的標籤與誤解發展相關政策及產業,敬老卡可能就是一個例子。因此,期待本次大選的候選人們可以針對這個部分做出更細緻的升級,不僅提升功能面,更要擺脫陳舊的標籤,讓這個立意良善的政策,能更有效發揮價值。

註1 : 「壯世代(Strong Generation)」泛指台灣嬰兒潮世代的三、四、五年級生,力圖取代「老人」、「銀髮族」等負面字眼,翻轉各界對高齡的負面認知。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