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後青春繪本館|以乘載希望的《溫頓列車》,從歷史借光

《溫頓列車:沉默的英雄和他拯救的孩子》/文圖:彼德席斯/格林文化,照片提供:鄭若珣

撰文/鄭若珣

「我真的無法想像,現在是21世紀!」烏俄戰爭開始不久,一位帶著孩子逃難的母親在受訪時說。歷史總是不斷重演,我們以為過去的,不知不覺又將在環境條件相近的時刻中歸來。

彼得席斯1949出生於捷克,1982年在美國尋求政治庇護離開鐵幕,憑著藝術天分為自己走出新人生的彼得席斯,作品類型豐富,畫面充滿靈性的想像,內容傳達對未來的希望,並時常緬懷歷史。這本《溫頓列車》,即是敘述二戰時期,一位幫助孩子逃離戰爭的英國青年「溫頓」的義舉。

《溫頓列車:沉默的英雄和他拯救的孩子》/文圖:彼德席斯/格林文化,照片提供:鄭若珣

1938年,二十九歲的英國證券交易員尼古拉斯.溫頓.尼奇(Nicholas Winton,Nicky)因二戰將要開戰,前往布拉格參與英國兒童救援計畫,協助十七歲以下的猶太難民兒童,前往英國的寄宿家庭。在戰事緊迫的情況下,溫頓用盡各種方法籌措基金,在開戰前運送了669名兒童平安抵達倫敦。戰後,溫頓並未向任何人提起此事,直到1988年妻子發現他的剪貼簿,這項善舉才逐漸曝光。

彼得席斯為此事件創作的繪本,以救援者溫頓.尼奇和被救援的兒童薇拉為故事線,分別敘述各自的人生,在戰爭事件發生前、中、後,彼此人生的交會與分開。因為戰爭這件事,這些孩子的人生有了改變,因為溫頓的善舉,讓這669名兒童得以繼續他們的人生。故事敘事的語調並不以控訴為主軸,而是細緻溫柔的將這些過程陳述,表達這個人做這件事,對他人帶來的影響。

《溫頓列車:沉默的英雄和他拯救的孩子》/文圖:彼德席斯/格林文化,照片提供:鄭若珣

最讓人動容的一幕,是溫頓被邀請到節目中時,才知道現場數十位觀眾就是他當年拯救的孩子。這個溫暖又讓人驚喜的安排,彼得席斯以一個巧妙的方式來表現,在每位起立鼓掌的成人中,畫了一個當年的孩子。過往和記憶總是蘊含在我們的靈魂中往前,無論人們的外貌、體態如何因時間改變,連結這群人的是童年時期那段難以言說的經歷。他們稱自己為「溫頓的孩子」,是因為溫頓他們才得以新生。

彼得席斯的畫作,常以心靈意象複合於造型中,讓讀者在觀看時同時感受到層層疊合的意義,這些意義來自記憶和歷史,延續著過往、現今、和未來的期盼,是這些經歷和內在型塑了人們的生命,人們依憑於此繼續往前。我猜想那也是創作者自己的深深經歷,難以歸國的他,將心中的家鄉記憶一次一次以夢幻般的畫面重現,成為一個精神化的故園。

「薇拉太太昨天在93歲時完成了她的最後一次旅程。我相信她會見到她的救援者尼古拉斯.溫頓爵士。薇拉太太,謝謝妳讓我說妳的故事。」2022年3月16日,彼得席斯在他的FB上放上一張薇拉的身影,是《溫頓列車》的封面-帶著家鄉記憶剛到達倫敦的10歲薇拉,薇拉老太太以93歲的高齡去世。

《溫頓列車:沉默的英雄和他拯救的孩子》/文圖:彼德席斯/格林文化,照片提供:鄭若珣

本世紀的人類遷移多來自於不可抗的災難,氣候災難、疾病災難和戰爭,逃離遷移中,人們流離失所的痛苦讓人倍感傷痛,同時,提供幫助的善舉也顯出人類同理心所能帶來的療癒能量。

處於這個時代,我們再也不能得到完全無憂、無礙的日子,只能憑著信心一點一點繼續往前。然而可實證的是,歷史中的人們,也曾如此在困頓中攙扶彼此,一同度過所有艱辛,人們依此存活,在黑暗的時刻焯焯發光。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鄭若珣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現從事文字寫作、圖像創作與視覺設計。居於綠意盎然、生命豐沛的臺東,讀讀繪本、想想世界,在波濤拍打海岸的潤石聲中,過平靜簡單的小日子。

FB:晝書/夜畫。寫日東藏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