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Anke人物|用影像保存信仰與藝術:陳秋霞拍片紀錄台南 一圓導演夢

第15期封面故事_陳秋霞

圖片提供/陳秋霞

文字= 廖靜清,圖片提供= 陳秋霞

70多歲的陳秋霞透過紀錄片方式留存台南普濟殿前的「黃家米糕栫」,不僅保留即將消逝的無形文化資產,也一圓導演夢。屬於府城人的百年普渡供品,讓人一邊觀賞影片,舌尖也隱約浮現一絲甜味。

許多人當導演,都是從小對影像有興趣,一路從專業科班、投身電影業,累積理論和實務經驗,陳秋霞卻是六十歲才開始摸索電影拍攝。 「我拍電影的契機其實是因為攝影!」回想以前學生時代,經常擔任幫同學拍照的 「攝影師」,讓她愛上人文風情的取景視角,攝影魂隱然從當時就已扎根。退休後,因緣際會接觸影像拍攝,參加二○一五年 「in 臺南‧ 無影藏」影像競賽,作品榮獲佳作,從此有了 「霞導」稱號,意外地開啟電影新人生。

報錯班卻開啟紀錄片之路陳秋霞回憶起多年前 「走錯路」的故事。當時報名社大課程,原本想上多媒體應用,例如修圖軟體、視覺創意,加強自己的修片技巧。沒想到上課內容竟然是影像處理,心想:既然已經報名了,不太好意思退課,學習陌生的東西也是一種挑戰。仔細聆聽影片腳本、剪輯等理論,課堂外也應用所學、實際操作。拍出興趣後,加入了台灣南方影像學會,繼續精進拍攝技巧,後來又參加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的 「攝區二三事」,得到創作獎項。沒料到接觸攝影和拍片,會讓自己下半場人生不斷受到肯定。

因為攝影而愛上錄影,陳秋霞透過鏡頭看世界,生命視野與角度更不同。她一直謹記老師的一句話: 「妳還要繼續拍,妳一定會再得獎!」雖然非科班出身,但她所拍攝的影片散發一種溫暖人文情懷,受到親朋好友的鼓勵,繼續拿起攝影機用影像紀錄即將消逝的珍貴文化。參加 「in 臺南‧ 無影藏」獲獎的《府城普濟殿米糕栫》作品,是陳秋霞的家鄉記憶與獨特傳統技藝。

用影像保存在地老味道

陳秋霞住在正興街上,距離普濟殿僅數十公尺之遙,這座王爺廟創建迄今已逾三百五十年歷史。每到農曆七月,普濟殿前開始瀰漫濃郁米香,老師傅忙著搗糯米,拌入糖漿攪拌後灌入六角形栫桶,靜置一晚等待熟成。過去大型建醮或普渡時節,府城大大小小廟宇輪流普渡,普濟殿黃家從月初忙到月尾,這道擁有百年文化底蘊的特有甜食米糕栫,不僅是在地人的生活,也是一種文化信仰!

因製作方式費工、飲食習慣改變,傳統供品美食越來越少見,府城僅剩兩家製作,已申請列為台南市無形文化資產。陳秋霞不捨傳統技藝消逝,為黃家米糕栫拍攝紀錄片, 「我是放感情下去拍的,而且蹲點很久,光是米糕栫這個主題我就拍了三年!」她笑說自己不好意思請入鏡者重來,紀錄片的精髓在於寫實,所以只能用時間來拚搏,抓取各種角度,然後再慢慢過濾畫面,剪輯出適切的內容。快失傳的傳統技藝美食透過陳秋霞的眼睛,轉為動人的畫面,保存延續下來,懷舊滋味繼續飄香。

關於紀錄片

 相較於劇情片,紀錄片屬與非劇情片中的一種。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現實世界題材的電影。從技術上來說最早的電影幾乎全部是紀錄片。最早的電影大多數是直接拍攝生活中的一段情景,像是盧米埃兄弟所拍攝的紀實影片,比如一列開入火車站的火車,或者下班的工人等等。1930 年代,英國的約翰.葛里遜提出了一個至今廣為被接受的紀錄片定義:「對真實進行創意的處理」(a creative treatment of reality),他認為,紀錄片是以某個觀點對真實世界的詮釋,並指出紀錄片應同時具備藝術性,以及扮演社會改革的工具。 

台灣最為人所熟知的紀錄片便是2013 年出品的《看見台灣》,其他叫好叫座的還有《十二夜》、《不老騎士》、《無米樂》、《一首搖滾上地球》等。若對紀錄片有興趣,可關注國家電影中心的紀錄片資料庫,以及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目前世界各大重要影展除了劇情片競賽之外,都另闢有非劇情片的競賽和獎勵。(參考資料:《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作者:Richard M. Barsam /譯者:王亞維/遠流出版、維基百科)

六十歲後為自己快樂生活

在耳順之年踏入新的學習領域,讓陳秋霞的眼神閃爍光芒, 「這是人生新的開始!」學了電影之後,讓她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和欣賞身邊的人事物,府城街巷人文風情有太多題材可以取景,而且有太多文化瑰寶需要被紀錄。 「有時候在一個地方蹲點,一直拍、一直拍,拍到都忘了時間。」她笑說自己沒有發片壓力,不太需要跟時間賽跑,反而有更多餘裕做自己喜歡的事。 「過了六十歲,應該為自己而活!」陳秋霞力行這個快樂秘訣。

退休之後,陳秋霞安排上影像多媒體課程、組團到全台各地拍照、擔任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志工,生活多采多姿,她笑說: 「我很忙耶!時間幾乎都不夠用。」現在最大的樂趣就是上山下海去拍鳥禽,還有到處尋找想記錄的人文題材。超過百年歷史的新化大坑尾 「挑飯擔」習俗已列為台南市定民俗,也是陳秋霞的蹲點拍攝內容,該作品獲得二○一七年 「in 臺南‧ 無影藏」優選。近幾年來,獲獎似乎已成家常便飯,或許在她的血液裡流著影像藝術基因,下半場人生盡情地流淌了出來。

拍紀錄片開啟人生新篇章

誤打誤撞走上紀錄片這條路,她非常感謝社大老師和南方影像學會的啟發,打開人生另一扇窗,偶爾天光正好,抓了器材就往外尋找拍攝題材。 「以前是路癡,現在連鳥不生蛋的地方也很熟!」她笑著說道。問起拍攝器材,僅使用全片幅單眼相機,包含微距和超廣角鏡頭, 「現在的單眼相機功能都很強,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機動性高、容易操作,而且沒有扛器材的體力負擔。」

陳秋霞的影片道盡台南歲時日常,選材多以廟宇延伸的技藝為主,紀錄豐富的人文風俗。 「若要論述電影的腳本、剪輯專業,我是不敢當啦,但分享拍攝過程的心得,我覺得再學習很重要,人生下半場有了新的前進動力!」她笑說現在觀賞影片時,習慣練習數秒,看各個導演的鏡頭美學,思考導演的情節鋪陳。陳秋霞以自身經驗,鼓勵更多熟齡拿起相機、攝影機凝視家鄉,拍下獨有的文化資產,也勇敢跨出年齡的限制,發掘潛力與各種可能性。

(本文出自《安可人生》雜誌第15期【提升你的電影本事!】,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欲轉載請來信至:ankeeditor@gmail.com


延伸閱讀

攝影狂愛70年 柯錫杰:每個地方都是我的攝影棚

告別軍旅教官生涯 熊爺爺用攝影紀錄花蓮生態

人生一甲子開始學攝影 永遠不嫌晚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