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圖片提供=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在今年4月30日至5月9日登場,延續「再見·真實」為核心策展精神,選映近一百四十部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展開一場連續十天的紀錄片盛會。在這麼多部精彩紀錄片的茫茫大海中,如何挑選出最符合自己喜好的影片,也是一門學問。因此,TIDF這次特別為《安可人生》的讀者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推薦觀影片單,介紹不容錯過的焦點影人弗柯.克普,也重點精選三大競賽中特別推薦熟齡朋友們觀看的作品,希望能透過這些影片,帶領更多人進入紀錄片的精彩世界,感受影音魅力。
拍攝東德50年,弗柯·克普見證大時代下的社會變遷
本屆TIDF的焦點影人弗柯·克普(Volker Koepp, 1944—)現年已屆76歲高齡,仍創作不輟,他從東德時期開始執起攝影機,一路拍了半個世紀,至今累積超過60部作品。克普以影像大量紀錄了東德人民自1970年至東西德統一後的地景及社會面貌,多次入圍和奪得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是影史中最重要的紀錄片導演之一。今年東西德統一適逢30周年,此時認識克普的作品別具意義。
克普出生於波羅的海旁的斯德丁,此地二戰前屬於德國,戰後被劃為波蘭領土,原先在此生活的德國人則被驅逐到東德。親身經歷了故鄉在政治與戰亂下的變化,克普將鏡頭聚焦於當地的人物與地貌風景,拍攝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經歷戰亂流離與生活在國境邊陲的人們,其中更包含了紀錄長達23年的「維茨托克女工」系列,與拍攝時間橫跨柏林圍牆倒塌及東西德合併的「布蘭登堡三部曲」。
克普總是長時間紀錄同一批主角,短短數小時的影片中,即可看盡主角們的大半生。例如在《維茨托克的生活》中,基層女工打拼晉升管理階層,單身女性陸續結婚生子,成衣工廠也漸漸邁向現代化,時代在她們身上留下無數痕跡。克普以「地景電影」稱呼這些作品,雖然拍攝背景是政治局面複雜的大時代,可他真正關注的卻是人與地方的共生關係,見證他們的變與不變,並從中追尋歷史、文化、政治與自我認同。
三大競賽包羅萬象,拓展觀眾對於紀錄片的想像
TIDF的三大競賽則把時間拉近,專門引薦近兩年完成的亞洲、國際及台灣優秀紀錄片作品,希望觀眾能透過影像的力量看見更寬闊的世界,也能對於紀錄片有更多的想像。這44部作品主題包羅萬象,影像風格各異其趣,從個人家庭關係的細膩紀錄,一段旅途的詩意回顧,到家國的歷史、戰亂與抗爭,甚至外太空的題材都有導演挑戰,相信所有觀眾都能在其中找到心頭好。
《故鄉陌事》與《柿子成熟時》是本次亞洲競賽中,細膩拍攝母親與兒女關係的作品。前者是南韓導演的作品,拍攝自己在離家多年後重返曾經厭惡的家鄉,追索回憶也碰觸她與母親之間複雜難解的關係。而《柿子成熟時》則記錄了亞塞拜然鄉間,一位母親終於等到外漂的兒子歸來,母子間親暱的互動和雋永的情感,在導演觀察式的鏡頭之下,有了充滿詩意的呈現。
國際競賽則特別推薦《銀河有多大》,片中的小男孩住在西伯利亞冰原,從小與馴鹿一起成長,整座冰原都是他的遊樂場。當地與世隔絕,遊牧民族的教育全靠俄羅斯派來的老師,但他也和一般小孩一樣喜歡神怪電影和手機遊戲,腦袋裡有一百萬個問題想問,視角純真動人。
至於台灣競賽的作品,更是和觀眾的生活貼近。林謙勇導演的《買房子賣房子》即從自己退休父親迷上水岸宅的故事拍起,藉此切入台北都會房市的狀況,也觸及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處境。而吳郁瑩導演的《阿紫》,則貼身記錄了從越南嫁到台灣的外籍配偶心聲,面對無止盡的歧視和難以磨合的家庭關係,這對夫妻的掙扎和困境也是許多台灣外配家庭的縮影。
〈推薦影片〉
超越血脈的深刻羈絆——《手足》(Sons)
弗柯.克普Volker KOEPP|德國Germany|2007|Colour
「我們五個人牽手,正好能夠環繞這顆栗樹。」他們笑著說道。不同於一般的手足,佩茲洛(Paetzold)五兄弟有著難以概括言述的成長經歷。
伊莉莎白.佩茲洛(ElizabethPaetzold),兄弟們的母親,在1938年到1944年間生了四個兒子,與祖父母一起住在位於國界的波美拉尼亞。二戰戰火蔓延,波美拉尼亞被波蘭和東德劃分割讓,兄弟們的父親遠赴沙場。為了逃離蘇聯紅軍的進攻,母親帶著較年長的兩個兒子逃往西德,兩個小兒子則繼續與祖父母留在故居,等待戰爭平息。二戰結束後,母親才得知祖父母已然過世,兒子被送至波蘭不同地方照顧。她在一個寄養家庭中找到了最小的兒子,卻在往後十年的尋子過程中發現,他其實並非她親生的四個兒子之一。命運帶來一個血脈之外的兄弟,縱然意外,卻也順利被接納成為佩茲洛家的一員。
如今,五兄弟再次回到故居重聚。母親過世已久,五人成家立業,童年時期對戰爭、離散及母親的回憶,讓他們對國族、國家、家鄉都有各自的解釋和定義。導演弗柯.克普(Volker Koepp)透過訪談,讓五位兄弟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娓娓訴說過往,試圖描繪在紛亂的歷史背景下,出身於同一家庭的手足,在身份認同上卻各異的奇妙狀態。在血脈之外,生長的地理位置、成長的社會經歷、使用的語言及個人記憶,都將影響個人如何定義自身歸屬。佩茲洛五兄弟或許在身份認同上彼此分歧,但卻也因此擁有著更濃厚的羈絆。隨著家族的擴大傳承,文化背景的交織也持續影響著下一代對身份認同的思考,如同故居盛開的巨大栗樹,錯綜複雜卻更加盛大茁壯。
影之花的抗爭與哀愁——《歸北者》(Shadow Flowers)
李承俊YI Seungjun|南韓South Korea|2019|Colour
一位北韓女子因病尋醫,輾轉來到南韓。她朝思暮想著在平壤的家人,但返回家鄉的期盼,卻在一次次的抗爭、訴訟與向使館求助中落空。日子一年年過去,她甚至見證了南北韓領袖握手破冰的歷史一刻。她不是所謂的「脫北者」,但南北韓間的政治情勢卻讓她回不了家。
關於原片名「影之花」的解釋:由陰影構成的花,既沒有香氣也沒有顏色,正如長時間遠離摯愛之人的主角,回憶無可避免地消退,漸漸剩下模糊的影像。「影之花」不只是她的故事,也代表了成千上萬個因戰爭而被迫分離的南北韓家庭——她是歷史與國族困境的受害者,一個特定情境下的異數,卻絕非少數。世界加諸在這些人身上的枷鎖是無情的,你如何能想像踏出邊境一趟,就此便與熟知的一切天人永隔?
雖然是紀錄片,《歸北者》的故事卻有著強烈戲劇性,更凸顯出現實的荒謬程度。導演李承俊選擇以平實視角切入,既沒有異化南北韓的政治立場,又讓觀眾可以深切理解被攝者的心情,在議題深度和複雜性之間,帶出人本主義的關懷。正如世界從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攝影機也選擇以平等姿態對待被攝者,橫跨多年的拍攝時程,展現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命運與人格特質,包括有家歸不得的悲哀、疏離,面對這一切的倔強、堅毅,眾多複雜面向交織出這部完整又成熟的作品。
2021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影展期間:2021年4月30日至5月9日
影展官網:https://www.tidf.org.tw/zh-hant
500元套票4/7開賣,可換10張票券,趕緊搶票去→ https://www.tidf.org.tw/zh-hant/page/32
延伸閱讀
林木材:無框架紀錄片影展,讓電影和觀眾產生對話
安可特映會|一部拍攝長達35年的紀錄片凝聚社會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