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翻看一頁時代|《臺日畫報》── 孩童

臺日畫報_兒童-5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文|鳳氣至純平 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日畫報》(臺日グラフ,以下簡稱《畫報》)是《臺灣日日新報》的全日文月刊附錄,以視覺上的照片和圖片呈現為一大重點。其內容多元且生活化,包含評論性文章、八卦、連載小說或漫畫等。本專欄每期將挑選一個議題,向讀者分享此刊物的內容和特色。

作為通俗刊物的《畫報》,雖然充斥著「色情.離奇.無厘頭」等「兒童不宜」的內容,但孩童卻也時常成為雜誌的題材,照片欄刊登了諸多孩童照片,並另有募集兒童作文、圖畫的投稿欄。如此看來,孩童似乎也是雜誌方選定的目標讀者。

孩童專欄登什麼?

專欄名稱經歷〈孩童照片〉、〈孩童天國〉等幾次更改,初期幾乎每期刊登,每次4、5張不等,如附上「設計對白」的讀者投稿嬰兒照,以及臺北市舉辦的「優良兒」競賽得獎嬰兒照片。此外,亦有家庭照專欄,登載一些政商名流的全家福,包括辜家等著名人士。後期單純的嬰兒照逐漸減少,生活照、活動照片增加,呈現方式也較為多樣,例如幼稚園的一天、遊樂園、圓山動物園、畢業典禮、夏季風景和海外孩童等。無論形式如何,孩童模樣相當可愛、天真無邪,不難想像讀者看到後感到療癒、會心一笑的反應。

配上「設計對白」的讀者投稿嬰兒照,第4卷第6號(1933.6.15)(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畫報》初期還設有〈孩童欄〉,以兒童和其家長為對象,通常刊登一篇童話作品及一篇短文,主題包括教育論、應考心得、科普文章等,像是杜聰明的傳記便曾獲刊載。提供給孩童投稿、發表的欄位則名為〈大家的空間〉(皆さんのページ),投稿者包括在臺日人、臺灣漢人以及原住民(標記有族名),作文內容多為孩童生活上的小插曲,形式包含作文、書法、畫作等。

醫生畫家許武勇的童年

其中特別有意思的是,作文投稿欄至少出現3次臺南港公學校(現協進國小)六年級「許武勇」同學的名字。對照經歷,應可確定是「醫生畫家」許武勇先生(1920~2016)的作品,他當時才12歲。以這個年紀的孩童而言,文筆已算是十分流暢、成熟,如〈發亮的眼球〉描寫作者本人夜間上戶外廁所時,疑神疑鬼的不安心情,細膩描述心境的變化,結局又帶有幽默感,是完成度相當高的一篇小品;〈在床上〉則是傳達作者對生前與他關係十分親密的祖母之思念,形容寂寞、孤單心境的筆觸,相當動人。

孩童與殖民地

兒童欄位同時也是時代的顯影劑。身處於高度政治化的殖民地社會,尤其是戰爭風雲逐漸籠罩臺灣的1930年代,孩童的世界自然也會受到影響。一張「國語(日語)比賽」的照片,舞臺旁懸掛著「日本精神來自國語」的標語,說明那是一個臺灣孩童不斷被灌輸「會說日語才能成為『好的日本人』」的時代。另有在嬰兒照片中間穿插一張幼童模仿日本軍人的「戰爭遊戲」照片,後來更直接刊登以〈非常時幼年軍〉為題的「戰爭遊戲」套圖。

穿插在嬰兒照中的「戰爭遊戲」照片(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專欄中的「戰爭遊戲」套圖,第5卷第2號(1934.2.15)(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不僅照片,作文、書法也觸及時局內容,如在發生九一八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的1931年年底,特別設置了「致滿洲的士兵先生」的專欄,刊登9篇臺北日籍小學生的作品,慰問在滿洲的日本士兵,文中「天真無邪」地宣揚日軍的正義、侵略的正當性。

因此,無論是孩童「主動」投稿的園地,或是「被再現」的照片欄,皆可窺見當時臺灣社會所期待、想像的孩童形象。

※本文出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第47期「島與島」。


延伸閱讀

藝術創齡|臺史博、成大老年所、台南新樓醫院攜手開出「快樂處方箋」

退休玩什麼? 臺史博志工 黃瑩秋放下工作、扛起扁擔學叫賣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