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文字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街事美術館」系列活動中,讓北美館志工協助在地樂齡學員一起樂齡共振,將自己與大同區的回憶透過創作保存下來,甚至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展出,為樂齡學員提供創作展演舞台。透過精選6 件大同區典藏創作,先與在地樂齡居民介紹這些經典作品,試圖用作品勾起大家的生活記憶,在看似日常的景象中,發現生活之美。緊接著引導長者用鉛筆勾勒出腦海中生活在大同區,記憶最深刻的一件事、一個場景,或是一個在地故事,我們以版畫及壓克力的方式,復刻了這些記憶。
活動的最後,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在分享的過程中,引發彼此之間的共感,成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將這些溫馨且感人的故事,透過創作的方式被記錄下來。
「街事美術館」如何打造「區」的美術館?
步驟一:大同區的精選典藏賞析
步驟二:回憶探索
步驟三:在地樂齡創作
步驟四:復刻記憶
步驟五:作品展示、故事分享
步驟六:白盒子展示
黃婉雯《壽比南山》
20幾年前,我搬來四崁街(粿仔街),當時這裡看起來舊舊的,完全看不出來為什麼叫粿仔街?!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在半夜4、5 點時,這裡會變得非常熱鬧,不少業者會來這批貨,極盛時期,有上百家專門製作粿、粽的商家,飄香四溢。隨著時代變遷、都市更新,現在做粿的商家所剩無幾。用圓糯米做成的粿,濃濃的米香,讓人懷念。(註:粿仔街,今延平北路3 段、迪化街2 段一帶)
陳媖淳《大橋戲院》
大橋戲院是我小時候的記憶,以前小時候常常去那看歌仔戲,那時戲院最後15 ∼ 20 分鐘會開放「抾戲尾」免費進場,我看了好多場,很高興,但現在已經不在了。我在這裡住了60 年,這是我小時候的回憶重現。
曾淑霞《囍餅》
我跟先生是在台北橋附近認識的,年輕時,我們常在這附近散步約會。結婚時,是來大稻埕買義美的喜餅,這款古早味的餅,現在已經沒有出了,那時候還要用人力去扛回來。
施善繼《台北橋》
「七孔的台北橋,隨著煙雲散了淡了,模模糊糊不成記憶。」我跟我老婆結婚已49 年,我們在1971 年時結婚,當年我住在三重,所以都跟老婆約好在台北橋附近約會。
王美娥《保安宮側門》
我住在大龍峒附近,每天黃昏喜歡來此,保安宮的黃昏與晚上很美,附近偶爾會有些活動可以參加,喜歡這裡的生活。
吳李春明《合勝堂》
坐落在迪化街的合勝堂,原來是一間中藥行,現在正夯! 時常在電視劇裡看到,像是《雙城故事》、《老姑婆的古董老菜單》都曾在此取景,我很喜歡它的建築,它跟我家一樣,也有一進一進的長型結構和天井,我特別去拍下中庭深井一景,今天正好用來創作。
許婉貞《當歸豬腳》
有一天意外發現這家店,就愛上了。擔子在歸綏街是40 年老店,豬腳Q彈、當歸味特別香,好吃!推薦的在地美食。
余吳麗卿《城隍廟+煙火》
城隍廟、太平國小和校樹、舊台北橋、五彩繽紛的煙火、微笑氣球。
吳麗雲《台北橋》
我出生於大稻埕,我家就住在台北橋附近,經歷了它的變遷,也聽過它的爆炸聲(轟~)我畫的是它重建前的原貌,歲月流逝,記憶仍存心中。5月13日城隍大拜拜,記憶中台北橋走至三重吃拜拜,台北橋人山人海。
延伸閱讀
大家藝起來| 臺北市立美術館的行動展演 「街事美術館」走入社區、親近樂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