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北市聯醫國際失智症月展覽【歡迎來到我的腦!共度一場陪伴失智的創齡旅程】

失智症月展覽對談。照片左為科教館劉火欽館長、右為北市聯醫劉建良主任。(攝影=沈暐翃)

每年九月為「國際失智症月」,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的資料,推估全球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在台灣,目前有超過二十九萬的失智人口,這是全民都該共同關心的議題。

十位失智症患者,可能會有二十種不同的表現症狀,甚至更多,因為引發症狀的因素包括神經損傷、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經歷、生理狀態跟社會互動等各種生理、疾病與社會變項,這也是思考打造「失智友善社區」保護網的立基。如果能提升大眾對失智症的認知與友善,透過街坊日常生活的力量,溫柔接住患者,也就往接納與改善失智症患者的境況前進了一大步。

以科學生活化作為科普推廣核心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近年來開始關注創齡議題,今年特別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失智症月展覽,朝跨世代且跨領域的場館邁進,讓展覽場域不再只是場地,而是「眾人參與的新時代創齡據點」。

科學與醫學激盪 超高齡社會創新思維

除了展覽,活動期間也邀請科教館館長劉火欽與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對談交流,各自從科學教育與醫學角度討論失智症、創齡與社交處方箋的發展。

劉火欽館長提到科教館作為市民好厝邊,不僅是台北市內難得的開闊空間場地,館內更有各式豐富有趣的設備、展覽與不定期活動,讓參觀民眾動腦、動手,同時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適合長輩參與,可減少大腦退化的機會。劉建良呼應,以往大家對科教館的印象多停留在小朋友玩樂的科學樂園,但多元設施其實很適合長輩/失智症的朋友逛遊。他也鼓勵長輩們應該多走出家門,與人互動,減少肌少症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提到,面對生老病死的最終旅程,不只是長照、照護、安寧而已,必須正視每位失智症患者的本體都是人,是有過去、有故事的人,不能只看到疾病的面向。藉由〈歡迎來到我的腦!共度一場陪伴失智的創齡旅程〉展覽,進行失智症防治、失智症識能提升等工作,讓社會大眾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失智症患者。

(攝影=沈暐翃)

跨域,共視/共聲/共融 共創友善失智環境,尋找自我的創齡旅程

鄭琬蒨(展覽籌備,聲音藝術家)則在對談中提到,處理理聲音檔的過程很溫暖。為了籌備展覽跟錄音,前期策畫時先跟失智症夥伴們一起進行半天的北投小旅行。一個阿嬤訴說以前帶孫子去公園玩,儘管小孩現已讀大學,但會回來看阿嬤,「因為他很愛我、很想我」。聽到這個回答,鄭琬蒨有感而發「感受到家人的愛連接得很深。失去一些記憶也許不是那麼重要,被記住的才是最重要的。在整個策展過程裡,共創也成為我的珍貴記憶。」

展場設計統籌周峻吉(禾風啟造設計)則特別指出展場設計的角色,就是讓策展人想講的話,透過某種形式傳達給大家。所以他們把整個展覽主軸拉到失智症者夥伴身上。透過照片、聲音這些空間氛圍的營造,傳遞這些人在旅程裡所經歷的、這些感性感知的事情。

策展人周妮萱(侒可傳媒):則回到展覽內容進行分享,「要如何呈現展品的不確定性,也回應到對失智症難以預期的感受。」她提到:「之前我有個朋友因為完全不了解,只單方面從新聞接收到像走失、造成家人負擔等令人害怕的刻板資訊,當時她說她如果得失智症就要飛到瑞士接受安樂死。但在我籌辦活動的過程中,朋友也逐漸受到我的影響,後來完全拋棄這個念頭。因為一旦我們試著去理解,想到失智症夥伴此時此刻也與我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因為更加瞭解認識,我們就越不害怕。」

延伸閱讀:

歡迎來到我的腦!共度一場陪伴失智的創齡旅程 ─ 109年國際失智症月展覽

「109年國際失智症月」重點回顧:北市聯醫七大院區影展座談

【失智友善天使線上培訓課程】歡迎成為「失智友善天使」!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