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電影本事 | 從電影多元視角認識失智症

電影《我記得》劇照

1994年,國際失智症協會將九月訂為國際失智症月,試圖喚起世人對該一病狀的關注。本篇也將透過電影角度來介紹有關失智症的傑出之作。

就百年影史來看,失智症患者已經成為電影當中常見的要角。不過與其說是要角,失智症患者作為畫龍點睛的、點綴的角色還是最大宗,在《舞動人生 Billy Elliot》(2000)之中,罹患失智症的可愛阿嬤時常嚷嚷自己當年勇,看起來腦筋不清楚,卻在關鍵時刻給予了不受支持的孫子最誠摯的鼓勵。

許多作品以失智症患者作為主角,但為了票房考量,常常以罹患失智症的年輕人或者中年人為主角(往往也是俊男美女)。在韓國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2004)之中,孫藝珍飾演的少婦淑珍不幸罹患阿茲海默症,丈夫只得試圖使用各種方式喚起愛妻的記憶。這類以浪漫愛情架構吸引觀者的作品,在日本、韓國都有不少。

但如果以失智症為主人翁的長者,作品卻有如鳳毛麟角,畢竟作品要面對倚賴20歲至30歲消費族群為主的市場,投資人普遍不願拍攝由長者主演的電影,更不用說是關於失智症的題材。但在製片環境相對多元與健全的北美市場,不時仍存在類似案例,其選材也相當值得台灣借鏡。

近年最令人難忘的一部,莫過於加拿大名導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所執導的《我記得 Remember》(2015),該作由克里斯多夫.普拉瑪(Christopher Plummer)、馬丁.蘭道(Martin Landau)與布魯諾.岡茨(Bruno Ganz)等資深演員主演。當年於威尼斯影展首映時,獲得了相當驚人的迴響。

電影《我記得》劇照

本片以一所紐約的護理之家為背景,主人翁古特曼(克里斯多夫.普拉瑪 飾)患有阿茲海默症,其好友羅森包姆(馬丁.蘭道 飾)在過世之前百般交代他,務必親自去找出當時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殺害他們家人的納粹劊子手。雖然行為能力欠奉,但古特曼依然帶著堅定的意志設法逃出護理之家,踏上復仇之旅。

古特曼根據羅森包姆生前提供的線索,決定先一一去找出與之姓名相符的人,逐漸過濾出可能的對象(雖然他經常中途忘記自己的任務)。每個他所遭遇到的對象,也都曾在二戰期間有過一段故事,有人同樣是曾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受害者,也有人真的一輩子以納粹為榮,還將自己的兒子培養成新納粹主義者。

隨著故事的推演,可漸漸理解導演的企圖不僅僅是在處理一名罹患失智症的人物,更直指美國社會也同樣處於失智現象。然而,當觀者以為故事只是關於復仇,到片尾卻又有相當具顛覆性的反轉,令人拍案叫絕。

另一部以失智症患者為主人翁的傑作,則是亞歷山大.潘恩(Alexander Payne)執導的《內布拉斯加 Nebraska》(2013)。由布魯斯.鄧恩(Bruce Dern)飾演的八旬老人伍迪偶然收到一則廣告,上頭說他中了百萬大獎,便從此深信不疑自己就是得主,打算步行上路,前往遙遠的內布拉斯加州兌獎。

電影《內布拉斯加》劇照

他的兒子大衛(威爾.佛提Will Forte 飾)深知這只不過是一個商業行銷手法,百般勸阻老爸。家務事吵吵也罷,沒想到經過伍迪一鬧,鄉親父老還真以為他成了大獎得主,紛紛靠近想拿好處,弄得家人好不困擾。為了打消老爸念頭,作兒子的也只好盡孝盡到底,與他一同驅車去領這個不存在的大獎。不過起先感到困擾的大衛,也透過這場兌獎鬧劇,陸續從其他親友口中,更完整地拼湊出父親的全貌,意外拉近了與他之間的距離。

相形之下,《我記得》更像是一部懸疑類型片,對失智症本身的關懷成分有限,但證明了這樣的題旨確實存在更多發展性,並表明了失智症現象亦可作為一種深層的隱喻來運用。而透過親情角度切入的《內布拉斯加》則有如直球對決,直接喚起每位影迷朋友陪伴失智症親友的回憶,動人至深。

延伸閱讀

全球樂齡 | 失智長者也許更有想像力! 美國TimeSlips組織透過圖片激發創造力

後青春繪本館|用愛填補遺失的記憶拼圖:一起看失智症繪本(四)

【失智友善天使線上培訓課程】歡迎成為「失智友善天使」!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