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三部作品的成功卻也帶給了莫利克奈不少煩惱,因為許多人將他定義成「那個為西部片配樂的作曲家」,使他必須一再強調,這不過是他五百部作品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或許是為了不讓自己被具體的類型給定義,莫利克奈也曾為不少恐怖片配樂,就連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的《突變第三型 The Thing》(1982)也是由他操刀。
八〇年代是莫利克奈創作的巔峰,同樣由李昂尼執導的《四海兄弟》是筆者個人由衷喜歡的一部,莫利克奈融會了自己對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理解,創作了蕩氣回腸的主旋律,令觀者無不魂牽夢縈。描述耶穌會傳教士深入巴拉圭部落的《教會》也是他同一個時期最受歡迎的作品,但這部帶有傳奇色彩的抒情之作卻在奧斯卡配樂獎意外敗給了爵士樂之作《午夜時分 Round Midnight》(1986)。
莫利克奈事隔15年之後受訪時曾公開抱怨,說《午夜時分》用了太多現有的曲子,根本不是原創,自己的《教會》根本不該輸給它。雖然不能說是懷才不遇,但莫利克奈確實獎運不佳。自1979年起五次叩關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都未能得獎。於是奧斯卡亡羊補牢,在2007年給了莫利克奈一座奧斯卡榮譽獎(又稱終身成就獎)。
莫利克奈不可能不知道這類獎項的意涵,但卻仍不言退,在2016年硬是以《八惡人 The Hateful Eight》(2015)獲得一座奧斯卡配樂獎,親自站上台接受觀眾致敬。當年他已高齡87歲。
在今年過世之前,高齡九旬的莫利克奈依然創作不懈,可謂老驥伏櫪。許多人或許認為莫利克奈在電影界已是公認大師,還有什麼目標好繼續追求。但莫利克奈卻說自己雖然作品很多,但在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符雷斯可巴第(Frescobaldi)、帕勒斯替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和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眼前,自己幾乎連業餘水準都稱不上。這或許看來是自謙,但也透露出莫利克奈自己真正的企圖不只單單是為了名留影壇而已。
許多人或許沒有意識到,在現代,影視作品是讓音樂獲得最大程度流傳的完美載體。現在我們聽莫札特與巴哈耳熟能詳,難說三百年後的莘莘學子,在學校聽老師介紹的不會是莫利克奈的傑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