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人生

後青春繪本館|學習與海浪同在,更積極活著

© 海浪 Wave – Suzy Lee,大塊文化 image3

撰文/朱靜容

逛書店看見《海浪》,韓國書籍藝術家蘇西・李(Suzy Lee)的作品,一眼就被這本圖畫書的封面吸引:海浪佔了版面一半以上,書名與它用色相同,似乎它才是此書的主角。然而未露臉的女孩更吸睛—她背對讀者,隻身面向撲起的浪湧,從那微微側身抬腿的動作,加上朝海灘方向展翅的鷗群,直覺推斷這個小姑娘的心情,應該有些驚慌恐懼吧!

© 海浪 Wave – Suzy Lee,大塊文化 image3

非常喜歡女孩背對的模樣,覺得這是一種對讀者的邀請:讓我們與小主角站在同一方向,一起迎著朝我們而來的浪濤。這本圖畫書最為人稱道的設計,是位在展開頁面中間的那道裝訂線(gutter ),或稱之為「書溝」。翻開書,我們看見跟著大人來到海邊的小女孩,先是興奮的衝向海岸,但旋即止步。她站在圖畫書的左頁,似乎發現漫上沙灘的海水被某道「牆」給擋住了,於是試探地將一隻手伸往海的方向,手掌卻消失在右頁。

令人錯愕卻又震撼的一頁!不過那群海鷗卻又證明了右頁是可以穿越的,於是女孩放膽跨了過去,開始與浪共舞,直到巨浪揚起。女孩轉身竄回左頁,以為可以安心,便頑皮地朝海浪插腰、吐舌頭。未料,大浪洶湧漫過左頁,兩面書頁瞬時濺起浪花。

© 海浪 Wave – Suzy Lee,大塊文化 image3

高明的讀者會將中間的那道裝訂線或解讀為:劃分出現實與想像的認知界線,或將之視為:隔開海浪與小女孩的空間邊界。

但我則大膽地詮釋成「身、心、靈的合一追求」:

左頁是身體感受,代表了此時此刻的所感所為,有孩子,有大人;

右頁是靈性世界,是我們終將奔赴的方向,在這一世可稱之為「死亡」,不斷一波波湧進;而豎直在中間隱而未見的那道裝訂線是心理狀態。

其實,人打一出生便朝著死亡方向跨步,生命本就是赴死的過程。而那些我們所懷著的敬畏、恐懼或排斥、忽略的心,即成了介在生與死兩端隱形的牆。死亡從不揀選對象,然而我們又是懷抱著怎樣的心態面對呢?

© 海浪 Wave – Suzy Lee,大塊文化 image3

電影《大智若魚》(The big fish)中,威爾的父親年輕時曾透過一只女巫的玻璃眼珠,預見了自己的死亡場景。因此每當他遭遇險阻,危在旦夕時,都會閃現那則死亡預言,然後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結局!」致使他一生與死亡同在,既自在也勇敢,宛若《海浪》書中最後被大浪打濕全身的女孩那麼怡然自得的坐在沙灘上嬉戲。

我父親生前常與我們聊及死亡話題。回憶他當時談話模樣,儼然像是個被大浪打過的孩子,已安然灑脫地和浪濤同在。因為想要瀟灑走,所以更為保重身心,並珍惜親人相聚時光。

也許完全誤讀了作者創作這本圖畫書的旨意,但是自己如此率性的理解與領悟,反倒把這本《海浪》「馴養」成自己的作品了。閱讀不也是一種創作嗎?

邁向耳順之年的我,看到大浪襲來,雖仍忍不住走回頭路,尋求安心。現今受《海浪》中小女孩的鼓舞,會試著放寬心,學習勇敢伸出探索的手,然後一腳跨越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接受跟海浪同在,帶著死亡意識積極的活著。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朱靜容

一種笑得很天真,想得很複雜的外星生物。降落地球後讀了法文系,做過電視節目企劃,編過報紙,主持過廣播,寫過歌、拍過戲…突然,五十歲後跑去法國遊學11個月。現在,一邊讀書、說故事,一邊等待母艦,有一天將重返B612號星球!

 


 

延伸閱讀:

後青春繪本館|繪本的溫柔語言,預習人生的畢業典禮(上)

後青春繪本館|繪本的溫柔語言,預習人生的畢業典禮(中)

後青春繪本館|繪本的溫柔語言,預習人生的畢業典禮(下)

Exit mobile version